每個人都有無法被歸入任何分類框架的時候
2022泰納獎在泰德利物浦美術館
這是一個體現多元性的組合。每位藝術家以特定的視野,處理並面對當代社會的重要議題。這些作品的聚集,使這生動迷人的展覽得以誕生。──泰德利物浦美術館館長海倫.萊格(Helen Legg)
睽違十五年,泰納獎再次從倫敦移師到利物浦。這座工業城市於18世紀藉船運經濟與奴隸貿易崛起,形成極複雜的移民社會。多樣的種族與文化性在漫長的歷史中碰撞,沉澱為利物浦的當代藝術活力。泰納獎於1984年創辦以來,即以鼓勵藝術家在新領域中推進公共辯論為初衷。在利物浦開啟2022年後新冠時代的第一場盛會,極具重新凝聚社會意識的意義。
「2022泰納獎」主展板(局部)於展場一景
Photo: ©Louise Yu-jui Yang
由四位來自博物館、藝廊與學院的專家艾琳.阿里斯蒂扎巴爾(Irene Aristizábal)、克莉絲汀.艾恩(Christine Eyene)、羅伯特.萊基(Robert Leckie)與安東尼.斯皮拉(Anthony Spira)組成的評審團,在希瑟.菲利普森(Heather Phillipson)、薇洛妮卡.萊恩(Veronica Ryan)、單慧乾以及英格麗.波拉德(Ingrid Pollard)四位藝術家之中做出選擇,並於12月7日宣布薇洛妮卡.萊恩為本屆泰納獎得主。儘管多位評審任職的藝廊與被提名藝術家合作頻繁,在尊重多元與回應藝術公共性的考量下,這對於評審團而言並不是個容易的決定。
本文將逐位介紹本屆泰納獎被提名的藝術家與作品。
薇洛妮卡.萊恩作品於「2022泰納獎」展場一景
Photo: ©Tate (Matt Greenwood)
希瑟.菲利普森
活躍於國際各電影藝術節、藝術獎,希瑟.菲利普森雖然以藝術家的身分廣為人知,她同時也是音樂家和詩人,著有數本詩集。她的藝術創作便如同其多元的身分,自由穿梭於影像、文字與聲音的多重領域。
菲利普森認為萬物的意義與關係時時刻刻都在變動,而她的創作即體現了這種不確定性。菲利普森以多元的媒材呈現出相應的複雜性,透過雕塑、裝置、音樂、詩與數位影像,試圖消除語言邏輯的認知框架,創造出她描述為「史前與後歷史性並存」(pre-post-historical)的詩性空間──在這裡,有所意義、形象以及背後支撐它們的系統都處在崩解的邊緣。菲利普森拒絕僵化的認知架構,在純粹的感官場域中尋求全新的意義,「就像一隻狗一樣嗅聞,……我不確定具體而言我在尋找什麼,我要做的僅是把鼻子盡可能貼近地面」。
在「2022泰納獎」展場中呈現的裝置作品〈斷裂6:螫咬被焊接的桃子〉中,動物的眼睛、突變的巨型昆蟲、沙丘上的鐵皮屋、發光的礦石、懸吊的瓦斯瓶碰撞出的聲音、水鳥、人類胸骨和落入地平線的碩大桃子,構成了由各種視覺碎片與聲音拼貼而成的幻象,迫使觀者啟動所有感覺器官,在新奇、怪異且陌生的環境秩序中探索、創造經驗與意義。她將此體驗稱為「量子思考實驗」(quantum thought experiments)。在泰德美術館的訪談中,她說:「我認為我的創作是一種編曲,因為音樂是我的調色盤上不可缺少的要素,例如音樂結構中的聲調、音高、轉調、頻律、動態。我有時候需要先決定這些細節,然後才能開始想像,就像在腦海中聽見音樂,接著我的眼睛、我的腳、我的整個身體都能聽見音樂。」
希瑟.菲利普森〈斷裂6:螫咬被焊接的桃子〉於「2022泰納獎」展場一景
Photo: ©Tate (Matt Greenwood)
菲利普森提到音樂家波琳.奧利維洛(Pauline Oliveros)的《量子傾聽》(Quantum Listening)對她的啟發。書中提及,聽覺能以全方位的感知存在,並「開創想像力的觸及與躍過感知的邊界」。同時,菲利普森也提到寫作,尤其是詩,在她的聲音創作中舉足輕重。詩與音樂都是抽象的,為此,她並不預設觀眾將如何詮釋她的作品。她的藝術世界就像是一個平行時空,重建著觀者在大眾影像消費環境中漸漸消逝的個體性,重置感官與周遭環境的親密連結。
在菲利普森的藝術裡,思考是自由、冒險、充滿未知的。她隨機地並置、重覆與組合文化符號,並揭示用以理解物質邏輯的語言框架本是個複雜、脆弱且充滿荒謬性的系統。人們必須從這些影像的消費關係中脫離,才能真正理解並創造與環境的關係。(全文閱讀573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