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塗繪與亂跡背後的象徵意義
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塗繪與亂跡––從達文西到塞.湯伯利」
羅馬法蘭西學院─梅迪奇別館「塗繪與亂跡─從達文西到塞.湯伯利」展場一景
Courtesy: L’Académie de France à Rome - Villa Médicis ©Daniele Molajoli
2022年3月羅馬法蘭西學院–梅迪奇別館(Académie de France à Rome – Villa Médicis)推出「塗繪與亂跡―從達文西到塞.湯伯利」特展,由該機構策展人法蘭西絲卡.阿爾伯蒂(Francesca Alberti)、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戴安.玻達(Diane Bodart)與巴黎龐畢度中心策展人菲利普―亞蘭.米修(Philippe-Alain Michaud)共同策畫。最初即構思成一檔巡迴雙聯展,今年2月8日移師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de Paris)展出,集結文藝復興至當代近一百五十件的藝術作品。展覽著眼於藝術家作畫過程中留下的隨筆插畫、素描與紀錄,或是在無意識的雜想情境下作的「塗繪」(Gribouillage)與「亂跡」(Scarabocchio),本展令人讚賞的特質在於其相當新穎的研究觀點與切入角度,探索畫作背後不為世人所見的「草圖」(esquisses)與位在畫紙邊緣的「草稿」(brouillons)、戲謔和挑釁的「插畫」(illustrations)以及刻意難解的「記號」(tags)背後可能帶有的不同象徵意義。此外,透過展出家喻戶曉如達文西、林布蘭特、德拉克洛瓦、畢卡索與尚.杜布菲(Jean Dubuffet)等藝術大師的畫作,成功引發民眾的興趣與共鳴,邀請觀者思考:到底「塗繪」是否是一種創作?而所謂的「草稿」、「草圖」和「完成的作品」之間的界線為何?自此,兒童、素人與非專業人士的素描畫作是否也可算是「藝術作品」?從這三個提問出發,大致上可以將本展展出的上百件作品分為三大類型,其大約也符合藝術史與創作觀念的發展進程:「不是為了展示的塗繪草圖」、「素描與草稿也是藝術作品」與「從兒童畫到素人藝術乃至街頭塗鴉(graffiti)」
不是為了展示的塗繪草圖
「無學無識的構圖」(Componimento inculto)是達文西發明的一個矛盾修辭,指的是一種為了捕捉人物形象,找出恰當的動作和姿態而快速完成的粗糙與簡拙的草圖。──節錄自《塗繪與亂跡─從達文西到塞.湯伯利》展覽圖錄
關於第一個類型,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作品有文藝復興義大利藝術家喬凡尼.貝里尼(Giovanni Bellini)的〈聖母與聖子三聯畫〉(限定展出於羅馬法蘭西學院─梅迪奇別館)、達文西的〈老人的側面〉、阿戈斯提諾.卡拉齊(Agostino Carracci)的〈練習頭像畫的素描系列〉,以及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的〈課本〉。
達文西 老人的側面 1481-1486 鉛筆粉色紙
©Beaux-Arts de Paris
阿戈斯提諾.卡拉齊 練習頭像畫的素描系列 約1594 墨水紙本 23×23cm 杜林皇家圖書館藏
©MiC - Musei Reali, Biblioteca Reale di Torino / Archivio fotografico BRT
貝里尼蛋彩三聯畫於展覽中僅展出其左右聯幅,分別呈現〈聖傑洛姆〉與〈圖盧茲的聖路易斯〉,風格呼應當年盛行的宗教畫作主題。然而當繞到這兩幅畫作的背後,可以發現聖徒嚴謹形象的背面是貝里尼用鉛筆留下的人物速寫,有些極為誇張可笑,有些則很簡拙且不完全,看得出來是貝里尼在構圖時的素描練習,並不是完整的創作。在欣賞達文西與卡拉齊的素描或是德拉克洛瓦的課本插圖時也得出同樣的分析結果;換句話說,這些塗繪草圖並不符合當時普遍對於「繪畫」所下的定義,這也是為什麼長年以來素描雖被視為繪畫的基礎,卻無法與之媲美的傳統既成觀念。(全文閱讀574期藝術家雜誌)
【3月特別報導│法囯春天素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