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文化知識瑰寶的居所
法國國家圖書館黎塞留館重新開張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法國文化活動的年度和學年度的時程是相類似的,每年9月舉辦一連串開幕活動,基本上都跟文化、藝術有密切關聯,2022年9月也不例外。有所不同的是,此次除了慣常推出的博物館特展以及歌劇院、音樂廳與劇場等的首場演出之外,另外一部直接隸屬於法國文化部的重頭大戲也在這個時段揭開序幕。這齣大戲雖然只有一個主角,卻是耗費十二年時間、動用超過2億6000萬歐元的經費,以及難以計數的專家、學者、工匠與各類工作人員來共同籌畫、研究和執行的成果。這個眾人翹首以盼的主角,就是在經過大型塑身改造並且重新梳妝打扮之後,依然能夠不失其文化、歷史象徵以及實際用途的法國國家圖書館(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BnF)的「黎塞留館」(Le site Richelieu)。它的再度現身終於讓許多人了解到,原來世界著名的法國國家圖書館不只是因為其四幢像打開書本般的現代極簡建築(密特朗館〔Le site François-Mitterrand〕),更重要的是它的「原始建築」、歷史變遷,以及讓人瞠目結舌的豐富館藏。
法國國家圖書館黎塞留館位於薇薇安街的入口立面 ©Élie Ludwig / BnF
所謂的圖書館其實在古文明時期即已出現,它就是一個整理與收藏資訊的地方。歷史上最著名的圖書館莫過於西元前3世紀坐落於埃及亞歷山大城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其他重要文明古國也均有設立規模不同的場所來收藏自己國家的文獻。至於法國國家圖書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末期,這也讓它成為法國最早的文化機構之一。自1368年起,當時的法國國王查理五世(Charles V)將自己收藏的書籍妥善地安置在羅浮城堡(當時還只是一座中世紀的城堡)一間經過特別布置的房間內,此即法國圖書收藏的起始。查理五世去世後,其藏書被後人出售,不過目前依舊有他所收藏的六十份手抄本保存在法國國家圖書館。後續幾位國王也像查理五世一樣有收藏書籍的喜好,除了自己購買之外也有一些是戰利品,這些珍貴的史籍都成為館藏。從中世紀末到文藝復興,法國書籍的收藏在將近兩百年之後出現第一個重要的改變:法定版本送存。
這是由國王法蘭索瓦一世(François 1er)在1537年12月28日頒訂的一項重要法律,明令:只要是在法國境內印刷或販售的書籍,都要上繳一冊存放在布盧瓦(Blois)的城堡內。這項條文不僅對皇家圖書館而言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同時也是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許多開發中國家文獻蒐集的建議。印刷術在這個時期的歐洲已經約莫有一個世紀的歷史,它的發展致使書籍製作的速度加快,價格也比手抄本低廉很多,當然更強化並加速了各種知識與概念的傳播和推廣。儘管這些書籍中不乏有一些顛覆性或破壞性的內容,但在蒐集多面向學科與文化的大旗下,這些「不正確」或是「不受歡迎」的書籍依然要上繳法定版本送存。雖然這是一種保存的方式,但不啻為一種監控的手段;法蘭索瓦一世在保存這些出版品的當下,同時對不同的政治、宗教與科學概念也有了些許的掌握。它雖然是一項具有政治意圖的文化政策,但最終的目的則是要展現出法國在知識上的光芒,並且建構出一個擁有文學修養的貴族階級與世代。
黎塞留館修復後的橢圓形閱覽室一景 ©Jean-Christophe Ballot / BnF / Oppic
黎塞留館內二樓為博物館,館藏分為六個類別:手抄本,版畫與攝影,各類天文、地理與航海圖,古錢幣、獎章與古文物,樂譜,以及表演藝術。上到2樓後首先來到的是以古文物為主的石柱廳,以古文物收藏為主,展出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古代文物,除了一般人較熟知的陶瓶外,還有許多細緻的寶石雕刻。
(攝影:唐忠珊)
這些收藏在16世紀中期搬遷到巴黎,但一直要等到法王路易十四的財務大臣科爾貝(Jean-Baptiste Colbert)的介入之後,這座皇家圖書館才開始具備現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的雛形。科爾貝本身就是一位古籍與文物的收藏家,同時也非常清楚文化發展對法國在當時政治地位的重要性與影響力,所以他不僅止單純地保存這些已經存在的文物和典籍,更竭力重新規畫、整理與安置。在科爾貝號令下,當時皇家圖書館內成千上萬的手抄書和印刷本全部搬遷到現在著名的黎塞留館址,同時也將原本安放在羅浮宮內國王文獻室中的文件都搬至此地一起管理。這座館址距離科爾貝的私人住宅並不遠,只需要穿過一座花園,加上他的前輩馬薩林(Jules Mazarin,路易十四的教父和首相,也精通文物收藏)亦曾於此地安置自己的私人收藏並居住一段時間,他的選擇讓本來只是個「簡單的」住宅區躍升成為一個百科文化中心的雛形。
(全文閱讀574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