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與他的造形革命
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畢卡索與他的時代:柏林國立貝格魯恩美術館展」
畢卡索,一個家喻戶曉的偉大藝術家的名字。做為上個世紀最廣為人知的藝術家之一,一般大眾也許未必能理解畢卡索畫中的意涵,但多半都聽聞過他非凡的名聲及作品極高的藝術價值。他的藝術價值,不僅是他在藝術拍賣市場屢屢創下的驚人天價,更是奠基於他的藝術創作對現代藝術的發展所產生的深遠影響,要理解這種藝術價值的崇高與影響層面的巨大,必須從現代藝術的發展脈絡裡進行探討。1973年4月8日與世長辭的畢卡索,今年4月是他逝世五十週年之時,從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巡迴至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展出的「畢卡索與他的時代:柏林國立貝格魯恩美術館展」,能幫助觀者回顧畢卡索的創作生涯,其中有多件畢卡索的經典名作,也有塞尚、喬治.勃拉克、馬諦斯、保羅.克利與阿爾伯多.傑克梅第的作品,觀者可藉此重新遊歷現代藝術的發展軌跡。
畢卡索 沉睡的男人 1942 印度墨水紙本 50×65cm 貝格魯恩家族寄藏於柏林國立貝格魯恩美術館
展覽以柏林國立貝格魯恩美術館(Museum Berggruen)精選的九十七件重要館藏為主要展品,該館為柏林國家美術館(Nationalgalerie –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的一部分,其館藏基礎來自1914年出生於柏林、日後在巴黎開設畫廊的海恩茲.貝格魯恩(Heinz Berggruen)的百餘件收藏。此外,展覽另有從日本多間美術館揀選的十一件作品。展覽的第一個小展間以「序:貝格魯恩與他的藝術家們」為主題,對貝格魯恩的收藏史進行了簡述,並呈現他所策畫的過往展覽的文宣資料等珍貴檔案,同展間也呈現畢卡索的〈沉睡的男人〉與馬諦斯的〈為巴黎貝格魯恩畫廊的展覽(1953)所作的海報設計〉,這兩位20世紀的藝術大師都深受塞尚的啟發,並將塞尚所提供的藝術養分轉化成各自不同的表現形式:畢卡索朝向造形語彙的面向發展,馬諦斯則重視色彩的協調與主觀性的配色。
來到以「塞尚:現代藝術大師」為主題的小展間,會先看到傑克梅第以素描的方式,對塞尚的〈塞尚夫人肖像〉與林布蘭特的〈窗前的蝕刻版畫自畫像〉進行的臨摹,這令人思考起塞尚畫中的幾何形化與簡化,與林布蘭特的蝕刻版畫中線條靈活自在的灑脫運用,兩者對傑克梅第作品可能產生的啟發。被臨摹的塞尚油畫在此次展覽中就掛在傑克梅第的臨摹作品左邊,觀者能在展場詳細對照兩者之間的關係。
塞尚的畫作常有一種笨拙的形體與結實的體積,而這種笨拙的形體恰好成為一種新的品味。正是塞尚帶來的此種新氣象,開拓了現代繪畫的道路。展出的塞尚水彩作品〈園丁法利耶的肖像〉能看出此種拙趣的特色和堆砌的筆調,而這種堆砌的筆調無論是在水彩或油彩中,都能產生一種結實的感受。若仔細觀察〈塞尚夫人肖像〉,會發現塞尚在這幅油畫中似乎有意識地收斂他的笨拙造形表現,而將精力都挹注到筆下的結實形體裡:畫中的「笨拙」幾乎都轉化為「結實」,「結實」到近乎永恆。正是這種「結實」使得畫中的塞尚夫人充滿生命力,而她被畫成略顯幾何形化的橢圓臉龐,彷彿如石雕那般的永恆;這也是塞尚之於現代藝術的重要貢獻:將現實世界的人事物轉化為由球體、方體、柱體、錐體等各式幾何形體所構成的造形。此外,畫中膚色溫潤的冷暖色變化,也使塞尚夫人充滿著溫度感。
畢卡索 海梅.薩巴泰斯肖像 1904 油彩畫布 49.5×37.5cm 柏林國立貝格魯恩美術館藏
畢卡索 坐著的小丑 1905 黑色墨水、水彩紙板 57.2×41.2cm 柏林國立貝格魯恩美術館藏
在塞尚作品之後的是「畢卡索與勃拉克:新的造形語言的創造」主題展區,以畢卡索藍色時期(Blue Period)的〈海梅.薩巴泰斯肖像〉與玫瑰色時期(Rose Period,也稱作粉紅色時期)的〈坐著的小丑〉這兩幅作品做為開端。畫中的海梅.薩巴泰斯(Jaime Sabartés)處在藍色調的陰鬱畫面裡,畢卡索此時受到好友卡雷斯.卡薩吉馬斯(Carles Casagemas)的自殺所影響,加上初到巴黎時困頓的生活,使得畫面顯得憂鬱並帶有幾分蕭瑟的冷意。而在玫瑰色時期的〈坐著的小丑〉中,他則以紅色及暖色為主色系,其畫風的轉變常被認為與他在1904年認識費爾南德.奧莉薇(Fernande Olivier)後,心境逐漸變得愉悅有關。此一時期的馬戲團元素與小丑的題材,也成為他日後鍾愛的主題之一。(全文閱讀575期藝術家雜誌)
【4月專輯│永遠的畢卡索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