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還是故事?探索藝術的敘事能耐
塞納河畔維提馬恩河谷當代藝術館「真實故事」
圖版提供/MAC VAL - Musée d’art contemporain du Val-de-Marne, Vitry-sur-Seine(藝術家2023年4月575期)
位於巴黎以南塞納河畔維提(Vitry-sur-Seine)的馬恩河谷當代藝術館(MAC VAL - Musée d’art contemporain du Val-de-Marne,以下簡稱「MAC VAL」)在2月初推出一檔名為「真實故事」的特展,共集結卅六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探索當今多元的網路溝通系統與管道的盛行,如何讓每個人都擁有私人發表空間以提出個人意見的現況,但隨著不同勢力與派系的意識操作而造就社會流傳許多難以辨證的謠言和傳說的現象,玩弄真假不明與模稜兩可「另類現實」的論述脈絡,形成所謂「後真相」(post vérité)的時代。「真實故事」策展人法蘭克.拉米(Frank Lamy)從這樣的基礎及前提出發,期望透過展覽來探討當代藝術中的一種「潮流」,觀察這些藝術家如何應用可能性與想像力以創造出一系列挑戰主流論述的「推斷性敘事系統」(système de narration extrapolée)和「裝扮與假象」,並玩弄真假之間的灰色地帶。
「真實故事」展場一景
Photo ©Martin Argyroglo
「真實故事」展場一景 Photo ©Martin Argyroglo
前:艾樂泰雅廣告設計室(雨果.杜蒙、安東尼.維奈瑞) 歡迎來到艾樂泰雅 2019 裝置 ©Aletheia
後牆:Collectif1.0.3 咵、咵、咵 2022 黑色塑料貼紙壁畫 尺寸依場地而定 ©Collectif 1.0.3
推斷性敘事系統
〔⋯〕這些藝術家不認為他們屬於「敘事藝術」(narrative art)、「個人神話」(mythologies individuelles)或是「虛構寓言」(paraboles fictionnalistes)的藝術流派;但他們的做法也是在敘事重點中加入、摻雜不同的事實,直到一種偏執的地步。本展展出的所有作品並不一定勾勒出一段段明顯介定(或具權威性)的敘事脈絡,反而像是各種相當特殊的「敘事情境」(ambiances nar rative),我在此很願意將之稱為「紋絡」(textures)。──尼古拉.蘇拉皮耶(Nicolas Surlapierre),「真實故事」展覽圖錄序〈訴說還是描述,一場展覽的紋絡〉(Raconter ou décrire, la texture d’une exposition)
MAC VAL館長蘇拉皮耶的序言描述的敘事情境或紋絡看似呼應著當今全球各地可以觀察到的社會現象,螢幕不但到處佔據人們的實體生活空間,並隨時隨地透過許多「提醒功能」邀請人們加入一個沒有邊界,透過Instagram、Twitter、TikTok、Snapshot等社群軟體即可彼此即時溝通的全功能化時代。為了要描述這樣全新的時代,這些軟體還促進新形容詞的衍生,而「Instagrammable」、「Twitterable」、「TikTokable」與「Snapshotable」等字眼也首次出現在字典與日常用語中,就像由設計師雙人組雨果.杜蒙(Hugo Dumont)與安東尼.維奈瑞(Anthony Vernerey)創立的艾樂泰雅廣告設計室(Aletheia),除了是一個想像的虛擬社會,反諷海德格解譯「Aletheia」一字具有的「真象」與「現實」之意,同時是他們組成的廣告公司名稱。這兩位藝術家挪用商業廣告(看板、海報、短片等)的美學語彙及運作模式批判當今科技巨頭「GAFAM」(Google、 Amazon、Facebook、Apple、Microsoft)真正無限的權力,企圖揭露其創造出的理想烏托邦背後事實上只以銷售受益為主的假象。(全文閱讀575期藝術家雜誌)
【4月特別報導│藝術敘事的真實與虛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