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水「三絕」
1915年黃土水留日寄宿高砂寮,這裡是台灣青年民族運動的搖籃,卻沒有人了解美術,但看黃土水在捏土、刻石便戲稱他的名字「土水仔」(台語「土水師」之意)。其實年紀輕輕的他已意識到創作要表現土親、水親。
古代文人有被稱詩、書、畫「三絕」者,黃土水的木雕、塑造、石刻皆卓然有成,足以稱之雕技「三絕」。黃土水出道最早,卻又如彗星般倏然隕落,作品亦大都流失,那麼少的遺作中,竟然可以求證出他的雕技三絕,這樣的「土水」誠屬難能可貴。
1930年年底,年僅卅六歲的黃土水猝逝,翌年4月黃土水夫人廖秋桂歸台,捐贈〈水牛群像〉浮雕予台北市公會堂(現中山堂)。同年同月曹洞宗台北別院(現仁愛路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保留鐘樓古蹟之地點)舉辦黃土水追悼會,5月9日、10日兩天假總督府舊廳舍(原前清台灣巡撫衙門)推出「黃土水遺作展」。作品簡介的黃土水遺照,其實是生前與基隆月眉山靈泉寺善慧法師(福建系和尚,1881-1945)及福建佛雕師林起鳳,同遊日光的合影之頭部特寫鏡頭。他們會同遊日光,係為欣賞東照宮陽明門的精緻木雕而來。日光之行拍下的紀念照應該在黃土水去世前不久,因為此後就沒有任何黃土水的照片可以做略歷刊頭圖象。那個年代攝影是一樁大事,所以黃土水一生中留影鮮少。
黃土水雕造技法有三絕; 可是生平卻有「三少」──個人照片少,自述文筆少,直接資料更少。
現存黃土水木雕作品,比較有把握看得到的是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的〈顏國年氏〉立像,1928年之作(非常設性展出)。顏國年(1886-1937)是台陽礦業株式會社的經營者,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平溪線鐵路本來是台陽礦業的運煤專用線,後來賣給台灣總督府改為官營鐵道。1927年10月29日,顏國年出任總督府評議會員的祝賀會,黃土水亦受邀參加,或許有此殊榮才請黃土水為他雕像。
黃土水木雕創作最遺憾的一件事,是1927年完成的〈釋迦出山〉安座於艋舺龍山寺,然而1945年6月8日艋舺大空襲,炸毀部分龍山寺殿舍,黃土水此一木雕名作亦瞬間灰飛煙滅。所幸原模石膏像,由黃土水遺孀贈予時任龍山寺主委、也是委託黃土水製作釋迦像的漢學家魏清德,有了這尊原模,我們今天才得以知道黃土水〈釋迦出山〉木雕原作的基本輪廓。
浮雕和立體塑像是黃土水雕塑的雙刀流。大型浮雕最著名的是現存台北市中山堂的〈水牛群像〉,如今已列為國寶,誰都可以去自由參觀。其餘的小件浮雕皆分散在各藏家手中。
胸像雕塑是黃土水最大宗作品,雕像人物也都是社會名流。創作年集中在1920年代末,因為黃土水連年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以下簡稱「帝展」),廣受社會敬重,塑像接案遂接踵而至,身為專業雕塑家,替人塑像也是黃土水生計的主要來源。但因為是私人肖像,又沒有複製,我們比較不容易看到作品。
2021年年初,出現了黃土水雕塑重返故里的奇蹟,返鄉之作正是「故黃土水遺作展陳列品目錄」第卅二號的〈山本悌二郎氏〉,目錄上明載「石膏」及「一九二七年作」。
山本悌二郎(1870-1937)於1925年出任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第三任社長,1927年山本悌二郎升任內閣農林大臣,有可能是會社成員合資請黃土水塑像做為歡送之禮,結果他本人把石膏原作帶回家鄉新潟縣,從此與台灣無緣。
直到前幾年才被僑居台灣人發現是黃土水的作品,幾經周折,終於將年久失修的黃土水真跡送回台灣修復,再請雕塑家照原模複製,原作已歸返日本,複製品現藏國立臺灣美術館。(全文閱讀576期藝術家雜誌)
【5月專輯│黃土水的生命與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