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玗 敘事節點與體感秩序
劉玗的創作靈感經常源自某個獨特、巧遇的「時刻」(moment),如偶遇的中年婦女、自家巷口的流浪漢等,或許是出於對單一觸發點的著迷,或對某些難以用言語描繪的感受與日俱增的在意,這些短暫畫面或特殊境遇,成為她以「獨特的巧遇」為方法展開創作的素材。由於創作時有著採集對象的需求,劉玗也逐漸發展出類似田野調查的創作型態,她特別關注其中「人」的視點,並發覺事物總是相互牽連。各式敘事宛如相互關係中的節點,它們來自各方,交織著現實及想像,隨藝術家的關注與檢視而彼此相連、擴增,挖掘並塑造出各自獨特的存在狀態。
劉玗
問:在怎樣的契機下,妳開始構想關於台北車站街友生命故事的雙頻道錄像作品〈停泊在車站的愚人船〉?創作時,有什麼令妳印象深刻的事件?
答: 8、9年前我和先生剛畢業,決定先切換一下人生,於是我們在澳洲買了車,邊打工邊旅行。我們搭帳篷、睡在營地,也在旅行中察覺到原來澳洲有1/3的人口處於遊牧狀態,許多人其實很習慣在旅行中的生活,處於一種不斷移動的狀態之中。我們認識了背包客、短期住戶和一些嬉皮,他們都不屬於某種進步史觀下的人物特寫,這使我對人生的樣貌有了更多想像。
我後來有一段時間的創作,便是圍繞這個經驗思考而來。我在接觸這些體制之外的人、觀察他們如何生存的同時,也察覺他們其實發展出一套獨特的生存方法或文化系統。因此在創作〈停泊在車站的愚人船〉時,我拋下既存的理解和框架純粹地面對街友、直接和他們交談,我認為某種純粹的敘事可以透過真誠的溝通交流慢慢地被生產出來,重新拼湊出那些在主流敘事底下更細緻、無法被化約的感受。
起初和街友們互動時,我其實不太知道該怎麼介紹自己,但對方需要先辨認妳是誰才會繼續交談,因此我選擇了自己最習慣的藝術家角色,幫街友們畫素描,換取聊天的機會。我觀察了一名坐在台北車站廊道的年輕男子一段時間,當我過去攀談,並沒有得到明確回應,後來他突然陷入暴怒狀態。此後我再也沒有在台北車站見過他。這次經驗讓我更加意識到,即便我自覺小心謹慎地面對遇見的對象,但任何型態的介入,都會或大或小地影響所在之處的一切。
〈停泊在車站的愚人船〉影片人物
〈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展場照 圖像由洪建全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