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笙歌
從繪畫看日落後的饗宴文化
電燈的發明和使用是現代人的特例,但引火照明的久遠歷史則是所有人類文化的起源。白晝與黑夜一向是大自然中最無可抗拒的對比,其所衍生的傳說與隱喻更是填滿了古今中外的各類典籍與史料。相對於燦爛陽光下各類難以隱藏的細節,昏暗的夜色很自然地提供了更多想像空間。雖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在電燈發明之前的常態,但並不表示所有的人都遵循著這個原則與規範;相反地,人類自從有了引火照明的能力之後,日落以後的各類活動就不曾間斷過。它們的存在雖然不能跟現代人夜生活的頻繁與多變相抗衡,但若是因此就認為以前的人在日落之後只有睡覺一途,那是對於過往人類生活的極大誤解。即使是在21世紀的今天,簡單的營火就能讓人度過一個愉快的夜晚,而擁有豐富智慧的老祖先們,自然更知道該如何妝點或是美化他們在太陽下山之後的聚會。
在所有日落之後的活動中,餐飲應該是最平凡且無法避免的。儘管現代人常聽到的養生建議是晚餐要簡單、少量,但它是不是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規範就有待商榷。至少在古羅馬時代,從流傳下來的文獻、壁畫和物品中都可以發現,古羅馬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頓飯就是晚餐,而豐盛、華麗的晚宴更是古羅馬人留給後世的重要文化遺產。在日照下忙了一整天之後,傍晚是所有人休息、果腹的時段,重要的宴會也完成了各式的準備而開始迎接陸續到來的賓客。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隆重的宴會雖然是以休憩、娛樂為目的,卻也是大戶人家私下較勁的重要場所;首先是「餐廳」(Triclinium,指有三方臥食餐椅的餐室)的大小,接下來自然是其間裝飾的壁畫、鑲嵌畫,當然也不能忘記使用的各類器具及照明設備,最後當然是宴飲的菜色和各類表演活動。一般這類的晚宴都持續好幾個小時,但真正通宵達旦、徹夜狂歡的狀況則非常罕見。
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重大考古發現徹底改變了眾人對於古代文明的認識。許多在那不勒斯或是龐貝古城出土的壁畫不僅驗證了以往書面文字的記載,更讓普羅大眾也有機會見識到這些古代文明的盛況與奢華。因為,能夠閱讀深奧拉丁文的人畢竟有限,但色彩鮮豔,描繪細膩的裝飾畫作卻是一個最簡單又最直接的文化傳播工具。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這可能會讓人認為古羅馬人的生活就只是鎮日飲酒作樂,同時也多少誤解了古羅馬人的晚宴都是半躺著的狀態在進行。其實這個習俗是沿襲自古希臘,透過艾特拉斯坎人(Etruscans)的傳播持續到古羅馬帝國。但一般而言只有男主人與賓客才是半躺著用餐,為了舒適,女主人、受邀的女賓和小孩則是坐在床腳邊。這個習俗到了帝國晚期逐漸式微,但這種華麗的宴飲場景卻深植在現代人對歷史的記憶之中。
除了古羅馬的宴飲之外,歐洲古典藝術的愛好者自然也不會遺漏兩頓最著名的晚宴:「最後的晚餐」和「希律王的晚宴」。前者雖然不能被歸類在娛樂性的宴飲,但因為它在人類歷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提到這個主題的時候很難將它摒除在外。門徒們在來聚會之前萬萬沒有想到,這居然是與耶穌最後一次共同進餐;而且在餐會上也明白地揭示他將會被其中一人出賣的事件。這幾乎是從文藝復興開始到17世紀末所有歷史畫家都必須要嘗試的主題,因為它除了要求極強的肖像功力外,畫家也要有能力安排人物之間的配置,更不能忽略昏暗光線和心理因素的處理。所以「最後的晚餐」雖然有無數的版本,但真正的傑作卻不是隨手可得。至於「希律王的晚宴」,真的是可以用絲竹繞梁、霓裳羽衣來形容。單純就主題而言,可能很多人都無法詳述故事的內容,但若是提到莎樂美在希律王面前翩翩起舞的橋段,那麼從中世紀末期開始到20世紀,各類的藝術創作實在難以盡數。可能因為每一位藝術家的心中都有一位充滿「致命吸引力」的女主角(femme fatale),而他們正好可以藉著這個主題,將自己對於女性的幻想、崇拜、不滿與鄙視等感受發揮得淋漓盡致。(全文閱讀577期藝術家雜誌)
【六月專輯│夜晚遊蕩者與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