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靜雲 詩意空間中人性的棲居
初見歐靜雲的作品,許多人會認為其創作看似幻想,帶有童話、夢境般的質地,但在歐靜雲看來,他的創作始終緊扣現實,是對如何面對現實的情感探索——他說:「現實在被過度修正的情況下,確實可能有點像夢境。」視覺開啟的感知經驗與由其產生的共通性語言,不僅具美學價值,也築就了跨越時代、個體的對話橋梁。歐靜雲的創作透過對過往藝術家、創作者、書籍圖像及其生成背景、語境意義的重新思考,將人與圖像的連結與共感召喚至當代,探討人性中複雜的情感、慾望與慰藉。
歐靜雲
圖版提供|就在藝術,攝影:ChocCat
問:你如何將人的情感狀態、慾望轉化成畫中元素?創作語彙是否經歷過階段性的轉變?
答:我早期的作品以肖像為主。在處理人的表情、姿態時,創作宛如一面鏡子,能直接反映想表達的情感樣貌。但除了肖像,還有其他不同方式能去處理時代的焦慮、人的慾望與慰藉,所以我開始在作品中描繪人為環境、人造物,將人的情感轉換成某種痕跡,體現人在生活與空間中的狀態。
歐靜雲 幽處餘暉 油彩、石英粉、銀箔於畫布 162×260cm(兩件一組) 2023
人的情感細膩且複雜,時常需要從生活的場所中探尋意義,也想去定義各種身旁的現象,例如在看見落日、欣賞月色時,人容易產生各種想法與想像。外在現象的色彩、形體總能對應到我們的情緒,甚至關係著未來的不可知、不可預測的事情。而這樣的反應無關乎儀式性的行為,它是日常的感觸,透過由感知獲得的意義填補生活體驗的空洞,這種行為蘊涵詩意,擁有美學價值。若要具體舉例,如同我在作品〈幽處餘暉〉中,以拼貼方式呈現了夜晚或位於暗處的花園景象,畫面中花朵的姿態、水流的痕跡,都可能被延伸成未來某個時間點中,觀者狀態的映射。或是我所營造的花園與荒野,它們一方面和鋼筋水泥的所包覆的現代生活保有距離,又是由人之情感與美學所介入的自然,即便是無人的花園,花朵也是人配置與種植而生的。人的介入展現了人的嚮往,因此這些場景原型與其說是自然,不如說是人在逃離工作、生活空間時,期待見到的景色。
歐靜雲 鈴 油彩、畫布 120×120cm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