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季璁 觀視系統的文化與時間感知
吳季璁藉由具有傳統山水視覺的氰版攝影「皴法習作」與「氰山集」系列創作,贏得國際藝術界的支持與關注,但他的創作其實源於錄像——由於深刻體會到傳統美學意境與當代人們生活型態的斷裂,以及東、西方藝術形式彼此之間美學邏輯與價值觀的背道而馳,自小接受東、西方傳統繪畫訓練的吳季璁,試圖通過新媒體藝術找到銜接此一斷裂與拉扯、將之重新融合的新路線。從錄像、機械及光影裝置,到後來的氰版攝影,他不斷解構與重組美學系統中的元素、探詢美學系統與媒材關係,對藝術實踐與文化地域的策略與必然性,也開展出極具啟發性的思考。
吳季璁
攝影:Jason Wyche
問:不同文化的觀眾如何理解你的創作?走向國際舞台對你而言有怎樣的意義或體會?
答:我們往往以為彼此是在同個語境中,討論同一件事,但很可能彼此在根本上,對一件事物的認知完全不同。亞洲文化的觀眾大多熟悉水墨的概念,但來自其他文化背景的觀眾並不一定知道水墨。記得在歐洲分享作品時,有觀眾突然問我:「為什麼揉過的紙可以變回平坦的樣態?」我才意識到他們從未接觸過宣紙,如此基本的元素、認知差異便促成我們對於一件事物不同的視角及想像。後來我在展覽時經常帶著紙的樣本,讓觀眾可以觸摸到實際的紙張。
我是在離開台灣後,才真正了解到我們的文化傳統與特殊性,以及一個文化中創作出什麼樣作品的可能與必然。我們不需要去複述一個西方世界可以做的事,或只侷限在一地談論水墨,不如帶著文化傳統的元素到地球的另一端,豐富當代藝術的語境。很多人是從氰版作品認識我,不過現在也有愈來愈多關於我的錄像和裝置作品的討論,近期尚凱利畫廊(Sean Kelly Gallery)在瑞士巴塞爾藝術展「Unlimited」展區展出我2006年裝置作品〈灰塵〉的新版本。〈灰塵〉是我所有裝置作品中個人最喜歡的一件,儘管沒有任何符號,卻是最具「東方」特質的一件作品。我在作品中拍攝的灰塵本就無時無刻都在我們周遭,我所創造的純粹只是一個觀看系統,透過影像媒體工具將人的視角放進灰塵的世界,卻彷彿看見另一個宇宙。
2023年於瑞士巴塞爾藝術展展出裝置作品〈灰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