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的美學傳譯者
──伊德里斯.汗
撰文/游騰緯.圖版提供/Victoria Miro(《藝術收藏+設計》2017年12月號126期)
創作中的伊德里斯.汗 Idris Khan in his London studio, 2017.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Victoria Miro, London
2017年的下半年對於居住在英國的移民(及其後代)創作者來說,肯定是相當令人鼓舞的一段日子,尤其英國政府在脫歐困境中進退兩難、社會中在地居民對移民的不友善態度持續高漲、整體局勢陷入保守排外之際,諾貝爾文學獎公布得主為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若將獲得如此崇高榮耀的石黑一雄視為英國移民寫作者的一劑強心針,那麼伊德里斯.汗(Idris Khan)的成就,肯定是英國藝術界移民創作者的興奮劑。
伊德里斯.汗在2017年6月因「傑出藝術貢獻」而獲頒大英帝國官佐勳章(OBE),9月被英國視覺藝術雜誌《阿波羅》(Apollo)選為全球40位未滿40歲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他於2016年11月在阿布達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委託創作的紀念碑群〈尊嚴綠洲〉,在2017年10月贏得「美國建築獎」(American Architecture Awards)殊榮——這位正值壯年的創作者,絕對是英國藝術界最閃爍生輝的一顆明星。
左.伊德里斯.汗2017年作品〈白窗(自畫像)三號〉 Idris Khan, White Window (Self Portrait) 3, Bromide print mounted on rag board and aluminium, 34.3x27.3x3.8cm, 2017© Idris Khan,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Victoria Miro, London
右.伊德里斯.汗2017年作品〈他者之痛二號〉 Idris Khan, The Pain of Others (No.2), Diabond panel, aluminium sub frame, acrylic, black ink, 185x263.5x3.5cm, 2017© Idris Khan,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Victoria Miro, London
1978年伊德里斯.汗誕生於伯明罕,在一個多元文化背景的家庭中成長。父親來自巴基斯坦,是一位整形外科醫生,母親則是來自威爾斯首府卡地夫(Cardiff)的護士,她皈依伊斯蘭教並嫁給伊德里斯.汗的父親。他的母親曾受嚴謹的鋼琴訓練,伊德里斯.汗因此自幼接受古典音樂薰陶,後來也曾以貝多芬的樂譜作為創作元素。雖然14歲之後,伊德里斯.汗就不再遵循伊斯蘭教的規範,但是宗教儀式已經深植心中,成為靈感來源,他接受《倫敦旗艦晚報》(London Evening Standard)採訪時表示:「我喜歡透過作品展現家庭背景提供的養分,而伊斯蘭教儀式中的重複性,最能激發我的創作。」
〈可蘭經的……每一頁〉便是伊斯蘭教帶給他影響的例子。這項作品在2004年的展覽「線條之間」(Between the Line)展出,其中許多作品是拍攝、掃描樂譜或是書籍加以疊圖而成,〈可蘭經的……每一頁〉則是將1953頁的經文層層堆疊,畫面宛如正在翻閱的經書,讓靜止的畫面舞動起來。這件作品使他在英國大大曝光,甚至也在伊斯蘭教世界掀起風波,他預期這件作品會受到保守媒體與宗教領袖的抨擊,卻意外地廣獲好評,伊斯蘭媒體稱譽此作「相當美麗」。
伊德里斯.汗於倫敦維多利亞.米羅藝廊的「深陷無光」展場空間 Idris Khan, Installation view, Idris Khan: Absorbing Light, 3 October – 20 December 2017. Victoria Miro Gallery II, 16 Wharf Road, London N1 7RW© Idris Khan,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Victoria Miro,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