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於當代時空中的原生呼喚
第十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
近卅年來,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The Asia Pacific Triennial of Contemporary Art, APT)做為一個極具挑戰性與充滿活力的展覽,總是不遺餘力地展現整個亞太地區最具前瞻性的創意活力與藝術實踐。自2021年12月起,邁入第十屆的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在澳洲布里斯本的昆士蘭藝術博物館與現代藝術博物館(Queensland Art Gallery & Gallery of Modern Art)盛大開幕,延續其一直以來致力對傳統與現代、差異與共存之間的關懷,積極探討民族、社會與環境等議題。此次極具里程碑意義的藝術盛會在塔倫.納格什(Tarun Nagesh)和魯本.基漢(Reuben Keehan)的主持下,展出來自卅多個國家的一百五十多位個人與團體共六十九件藝術創作,這些來自澳洲、亞洲及環太平洋地區的移民與原住民族藝術家,或再詮釋與自身有關的歷史,或重新找回與地方母文化的聯繫,或企圖在當代藝術中注入傳統,從廣泛的視角匯聚多元的文化提問和主張,在深具個人色彩與政治性的藝術氛圍中,積極帶領觀眾一同加入遷徙與交流的旅程,參與、塑造彼此對現下和未來生活的共同想像。
瓦耶達兄弟(Mayur and Tushar Vayeda) 世界的創造 2021 布里斯本昆士蘭藝術博物館與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第10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委託製作 於第10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展場一景(Photo: Chloë Callistemon, QAGOMA)
原生文化的離散與尋根
澳大利亞原意為「未知的南方大陸」,曾是歐洲人心中充滿神祕與危險之域,從大航海時代的日不落殖民地,到20世紀初立憲為聯邦制的現代國家,冷戰期間雖在政治上與歐美互為盟友,卻因其身處亞太的地理因素,在1980年代後期開始積極拓展同東亞及東南亞國家的關係,在這樣的脈絡下,1993年誕生的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以跳脫歐美中心觀,著重區域藝術為核心宗旨,希望反映此地多元組成的人民對自身歷史和未來發展的重新思考,原民、殖民與移民遂成為此藝術展的重點。
在澳洲本土原住民族方面,此次參展的高登.胡齊(Gordon Hookey)受到剛果藝術家奇邦巴.勘達.馬吐盧(Tshibumba Kanda Matulu)的啟發,藉兩幅巨作〈穆里大地!〉中程式化的插圖和機敏的黑色雙關語、詩句與韻腳,包含不幸在充滿食物的叢林中餓死的早期歐洲探險家、流傳於原民口中的英雄頓達利(Dundalli),對比原民板球運動員艾迪.吉爾伯特(Eddie Gilbert)的賽場英姿與偉大板球明星唐納德.布拉德曼爵士(Sir Donald Bradman)等,胡齊以過去泛指昆士蘭及新南威爾斯西北部的原住民汙名「穆里」(Murri)為歷史主體,意使觀眾在笑聲中一窺當前普遍流傳於此地原民藝術家和社運家的政治思想,補充經常缺失在主流教育中的原民觀點。
維普.斯里維拉薩 五古佛神廟╱生命神殿 2021 複合媒材 尺寸依場地而定
布里斯本昆士蘭藝術博物館與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第10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委託製作
於第10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展場一景(Photo: Chloë Callistemon, QAGOMA)
跨境移動在當今全球化浪潮下,早已成為各已開發國家社會中習以為常的普遍現象,並為其帶來豐富多彩的文化風貌;然而,對離開母文化與原生社會的移民來說,流離星散的經驗與對原鄉的鮮明記憶往往是塑造其身居寄鄉時最重要的認同所在。來自泰國的陶瓷藝術家維普.斯里維拉薩(Vipoo Srivilasa)長期關注社會正義與文化流離失所等議題,並致力於創作能撫慰人心的藝術。自2008年起,斯里維拉薩以泰國的民間故事、佛教文化為靈感,結合他在澳洲的生活體驗,創作出細緻的青花彩繪瓷雕──〈味覺─觸覺─訴說〉。在這次展覽中,他以全新作品〈五古佛神廟╱生命神殿〉在展場中打造一個虛擬神壇,將傳統的五尊泰國佛牌:幸運之神、慈悲佛、吉祥佛、富貴佛與尊者大智佛置換成他認為對生活於現代社會的人們來說相當重要的五種性靈:平等之愛、靈性、機警性、認同與創造力,在彌漫著濃郁茉莉花香的空間中,斯里維拉薩以金、白兩色的陶偶呼應自身過往在曼谷參拜支柱神廟(Lak Mueang)的宗教建築記憶,向觀眾分享自身對家鄉的遙念。
納茲格爾.安薩里尼亞(Nazgol Ansarinia)作品(前)與朱馬迪作品於展場一景(Photo: Chloë Callistemon, QAGOMA)
畢業於雪梨國立藝術學院的朱馬迪(Jumaadi)出身自印尼爪哇,在1997年後移居澳洲,擅長以敘事畫講述交織著表演和詩歌的移民故事,特別是採用源自峇里島卡瑪桑村(Kamasan)宛如木偶形象的人物描寫和獨特的傳統在地媒材,追憶其16世紀生活在滿者伯夷王國(Majapahit)的祖先。對朱馬迪來說,在自己的藝術中融入卡瑪桑文化是一種與祖先重新建立聯繫的方式。在此次展覽中,朱馬迪以米糊顏料於六塊大麻布上揮灑出不同族群的移民經典,包含《聖經》中的諾亞方舟、航行於印尼與澳洲之間的難民船等。他曾解釋,畫中顯露孤獨狀態的移民主角象徵現實生活中一個個因著夢想遠渡他鄉的無名英雄,畫中錯綜複雜的蜿蜒河流有如葉脈、樹枝或血管,一塊塊各自獨立卻又彼此和諧共存的圖案則象徵時間和地理位置之美,這些作品既反應人與人和人與自然之間的愛,也探索因遷居而生的孤立和孤獨。(全文閱讀562期藝術家雜誌)
【3月專輯│當代藝術的未來進行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