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梅的創作日常 情繫兩座島嶼間
撰文│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圖版提供│李若梅(藝術收藏+設計 2023年8月191期)
「所謂的記憶,也許就是徹徹底底看透一切。」日本作家津島佑子這句話,常在女性創作者身上再三透析。她們掙扎在痛苦的記憶中,反覆咀嚼,啜飲一缽缽的苦水,終至看透一切,轉換成大地之母的創造力量。體現在「馬祖」畫家李若梅「一座島的日常」新作展裡的大旱之後雲霓已至,被整個浸潤澆灌後的欣悅,與2020年大流行期間的展覽截然不同,是看透一切的良性變化。
〈黃昏之約〉古銅色底的瓊麻即可看出端倪──沉穩靜定、色調溫暖,墨綠夾雜銀灰綠的瓊麻葉翻飛若舞的劍戟。
從畫廊一進門那張〈黃昏之約〉古銅色底的瓊麻即可看出端倪──沉穩靜定、色調溫暖,墨綠夾雜銀灰綠的瓊麻葉翻飛若舞的劍戟。看過瓊麻本尊的葉形如一把把挺直朝天的利劍,但李若梅卻柔化了這些利劍,從長且高的花莖吐出的穗狀花序若雀躍的白色精靈,傳遞出創作者內在性格的剛毅卻處在一身輕的狀態裡,以至於從單純的「像」走出寫實,形塑出個人風格。
說李若梅是「馬祖」畫家,其實是台灣嫁到小島的媳婦。從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學藝術返台後,與同樣留學西班牙學藝術的先生重逢,盱衡自己30好幾歲,先生大她好幾歲,兩人僅交往3個月就成婚。婚後才是困頓的開始,小島被海水環繞,沒有出口。與夫婿之間的磨合與扞格如海浪不時撲擊她的心;在戰地小島裡,她是婚姻裡無援的孤軍,她聽不懂當地的閩東話,到後來也為了迴避與婆婆之間的衝突,刻意不學,寧可聽不懂,也不要被婆婆的責難質疑讓自己更加煎熬。
一張兩朵藍花繫於一莖的畫作,原來李若梅有一位孿生妹妹,兩朵花既似鏡影,又因不同的角度,並非彼此的鏡像。兩人從極像到愈來愈不像。
人若能掙脫命運的藩籬,所輻射出的能量豈會受限於地域?於是她畫作裡的黑不是黑,而是亮光閃爍的黎明。
★本文為文章節錄,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23年8月號191期《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 + Design》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