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良 虛實辯證的時代寫真
若影像宛如劇場能被編導,人們能如何理解攝影的真實性?透過鏡頭,林育良(Makoto Lin)試圖呈現後真相世代「眼見不見,不一定為憑」的世界。站在1970年代「新地景主義」(New topographics)攝影家的肩膀上,他以前所未有的觀點切入官方攝影,看見政治、權力場域不斷變動的元素符碼;他善於在畫面中埋藏思想線索,讓看似紀實的攝影畫面由存在的矛盾點,引發觀者對虛實、是非二元交錯的詰問與辯證。事實上,這份攝影的初衷源於信仰,自觀景窗看出去,林育良發現了等待被見證的世界,以及伴隨這份使命而來的責任。
林育良(Makoto Lin)
問:你如何看待攝影的紀實與真實性?
答:在初學攝影的時候,我會認為紀實代表全然真實。但過了20年,我們在社群上能看見許多照片都是用後製、甚至由人工智慧生產出來,紀實性彷彿已經沒那麼重要了。我自過去便是從報導、紀錄的角度從事攝影工作,所以不諱言,我也是以紀實的方式提取畫面元素。但在後來的創作中,我也開始結合拼貼、疊加、後製等手法,去拼湊出我想要的場景——回到「繪畫」角度去看待,它本來就屬於可以操作的影像語言。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認為繪畫比攝影真實,我覺得攝影在其作為「當下的時間切片」這部分是繪畫無法達到的,除此之外,攝影確實沒有更加真實。
現在我在創作時,會試圖以細節補足紀實在真實性上可能產生的疑問,比如去營造彷彿現實但似乎又不那麼真實、略帶違和感卻又說不出的矛盾狀況,並用各種畫面細節讓觀者產生質疑,醞釀「這不太可能發生」的感受。我在「空間解放」(Interior Liberation)系列的其中一景,拍攝一組有穆斯林女孩坐著的版本,和一組無人版本。為了回應當時的社會爭議:台北車站大廳到底可不可以席地而坐?我便邀請穆斯林女孩來台北101的觀景台席地而坐。此外,觀景台也是很值得探討的空間,直覺上它的用途在於欣賞城市風景,但從觀景台望出去,人時常於第一時間找出熟悉的建築物,進而連結曾在那裡發生的記憶或想像,所見反而不是客觀全景,而包含了種種不可見性。
林育良 Interior Liberation #04 60.99x133.5cm Inkjet print in artist's frame 2020, Edition of 3
林育良 Visualizing the City #012
Edition of 3 84.51x180cm
Edition of 6 41.32x88cm
Inkjet print on acrylic glass in artist's frame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