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寫實主義雕塑中的「超」人類研究
巴黎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榮.穆克個展
今年繼巴黎麥約博物館(Musée Maillol)、南特藝術博物館(Musée d'arts de Nantes)皆以超寫實主義雕塑為題推出大型群展後,曾經兩次舉辦此創作風格重要藝術家榮.穆克(Ron Mueck)個展的巴黎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再次展出他的最新創作,並企圖呈現藝術家近期關鍵的轉變(展期至11月5日)。從由上百個巨大人類頭骨組成、幾乎佔據整層一樓挑高展廳的大型裝置〈彌撒〉和三件過去的經典作品,到兩件與動物主題有關、形式風格與以往極為不同的新作,新展覽無疑在榮.穆克一貫巨大又極度逼真寫實人體之後,再次用我們強烈的感官經驗打開關於「人類」最底層的無數命題。
新的主題,群體
如果說在2005年和2013年榮.穆克的個展中,觀眾走進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這座全玻璃帷幕的展覽空間如同誤闖巨人的國度,那麼今年我們如螻蟻般步入堆滿巨大白色骷髏頭的玻璃箱的這個經驗則堪稱科幻,此次個展不只迎來藝術家生涯的新里程碑,或許更還有一個不再屬於人類的時代。
〈彌撒〉(Mass)這件裝置鉅作本是由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於2017年委託創作,是榮.穆克首次完全可根據不同空間重新配置組裝的設計。英文mass既意味著「一堆、一群」,但也有「群眾」的意思,這也正是其創作新的切入點,將焦點從個體、個人轉移到群體、整體身上,這點透過一系列新舊作品的並列交錯更是明顯。骷髏在西方傳統繪畫中的深遠符號意義就不在此贅述,這個「經驗」與巴黎觀光景點地下墓塚(Les Catacombes de Pari s)也不無關係,更是與接著映入眼簾的5公尺巨大新生兒〈女孩〉形成極為戲劇性的蒙太奇效果。女嬰身上猶沾著血跡,臍帶還連在身上,殘留著分娩擠壓的痕跡、濕漉漉的頭髮等令人印象深刻的眾多細節,讓人無法不想起個體出生的奇蹟和苦難,女嬰臉上帶著榮.穆克創作的雕塑人物一貫的「皺眉頭」超成熟表情,在我們心中留下了更多問號。
動物和運動的研究
展覽接著在地下室昏暗的燈光中繼續,三隻兇惡的3公尺全黑巨犬迎接我們,專為此次新展創作的壯觀雕塑作品展開榮.穆克之前創作中少見的動物主題(除了一隻倒吊的拔毛雞雕塑〈靜物〉),肌肉組織和解剖結構表現出威脅性張力,不過這件特別為此一場合創作的〈警戒〉卻不比一旁的紅土小雕塑〈這隻小豬仔〉令人驚訝。一方面藝術家第一次呈現一件「未完成」的作品,首次拋開對表面細節的一絲不苟,可以看到紅土小部分塊狀和留下的指紋痕跡,維持一種不完美的狀態。再者,作品展現五個男人將一頭巨大動物制服在地的殺豬場面,群體動作姿態無疑也是藝術家創作的新主題,透過四肢和身體的精心編排來描繪場景,而觀眾視線移動時,複雜的形式和節奏的變化增強了運動感。這件雕塑與一旁如十字架般掛在牆上的新生男嬰小雕塑〈寶貝〉形成強烈對比,帶著傲慢表情的宗教偶像是倒轉了醫學教科書中嬰兒剛出生時被頭下腳上倒吊持拿的模樣,這個對生命最初時刻的細緻再現卻反倒呼應十字架上耶穌死去的身體。
經典作品的模糊神祕
展覽結束於謎樣的〈船上的男人〉,一個兩手交叉在胸前的裸體(縮小版)男人坐在一艘木製小船的船頭,側身凝視著遠處的這個角色似乎以目光審視我們,既深邃神祕又極其真實,就像榮.穆克的所有作品一樣無法具體解釋,其固有的模糊性鼓勵觀者用自己的感性做出反應,邀請我們面對自己與身體、與存在的關係。而我們步出展覽才發現在室外深色的〈死亡重量〉,此一重達近2噸的鑄鐵骷髏頭,鑄造痕跡仍然可見,藝術家刻意呈現製造過程和材料的原始性質似乎也說明了一切,整場展覽體現他創作生涯的轉捩點――一個雕塑方式的開放新態度。
躺在床上的女人、陽傘下的老夫妻、角落裡大腹便便生悶氣的禿頭男人,榮.穆克一貫再現的日常人物看似平庸卻都巨大無比,不然就是弔詭地小真人比例一號。注重再現皮膚的表面紋理、頭髮、服裝的細節,在驚人的擬真效果之下,愈大就愈能表現出脆弱性,而相對地,愈小反倒愈能體現力量,正如上述的巨大女嬰和迷你男嬰,或如〈船上的男人〉等經典作品,以令人不安的力量反映了個人情感的內心世界。而藝術家現在則更加聚焦構圖和動作,講述新的故事,處理群體和運動中的人物等不同主題,一如〈彌撒〉的「群眾」不再是單獨而是數量眾多,共同以人類短暫生命面對宇宙大歷史的弘大命題。另外,蹙著眉頭的〈女孩〉更如同藝術家愁眉不展的自畫像,嬰兒實際上不會皺眉,這是深刻思考和洞察力的象徵動作;不過展覽在此也藉著被擠壓、沾染著血跡的身體,在產道中長時間掙扎握緊的拳頭,像拳擊手一樣被打腫的眼睛,企圖突顯藝術家的創作過程。
尋思創作過程
從滿是皺紋的老人到剛出世的寶寶,榮.穆克每一件作品都需要耗費數月甚至數年的工作時間,至今廿五年的職業生涯中只創作了四十八件作品,在全球眾多展覽的要求下創作過程仍然相當緩慢,罕見地違反加速生產的市場要求。
1958年出生於澳洲墨爾本,自1986年起居住在英國的榮.穆克,其家族擁有一家木偶和娃娃製作公司,在成為專職藝術家之前的廿年為影視產業製作模型人偶(如電影特效),他一切自學,未曾上過藝術學校,然而正是他令人不安的超寫實人偶引起當代藝術界的興趣。但即使成名後,榮.穆克的創作也並未以組織嚴密的工作室和主副助手群的方式運作,他獨自創作,或至多有兩、三名助手幫助:首先用蠟或黏土製作一個小模型,然後用黏土製作第二個比例正確、包括皮膚摺皺等細節的模型,並用於製作最後雕塑成品的模具。從黏土模具到樹脂或矽膠1:1雕塑,到最後為雕塑上色、處理皮膚表面的細節、一一植入頭髮……,再到為他的角色量身訂製外衣,一切都出自他的雙手。即使是這件相對沒有皮膚而易於製作、複製的骷髏頭裝置作品,也是榮.穆克投入超過兩年時間才完成。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記錄榮.穆克近期工作的短片中,我們見到他傳統近乎「孤獨」的藝術家身影。 (全文閱讀582期藝術家雜誌)
【11月專輯│生活與存在之義?藝術的探索賦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