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育正 感性實驗的捨離與求新
貫穿周育正創作的前衛與實驗精神,早已顯露於運用展覽機制與藝術贊助關係的〈東亞照明〉、〈虹牌油漆〉等計畫之中,或諸如由一則報紙徵才啟事發展為美術館展演的〈工作史-盧皆得〉、2015年後以長串關鍵字為展覽命名開啟了物件與觀念交織的嘉年華……,種種令人耳目一新的計畫,均體現了因藝術家的創作工作方能揭示的趣味現象。疫情期間,周育正更通過一系列上色試驗,開創出獨具韻律感的平面繪畫作品。藝術家始終有意識地追求策略創新,也正是因為走在不自我重複的創作路上,而能在變動之間,保有忠於自我的優雅。
周育正
問:自「Moody」到最新的「摺紙」系列,你發展出一系列平面繪畫作品,這背後有怎樣的構想?
答:其實我沒有預想到,這個從「Moody」開始的系列會發展成現在的樣態和規模。它最初是疫情期間,我面臨工作的停擺,為了打發時間而在工作室中進行的一系列上色實驗,是起於我對如何突破漸層繪畫上色方式與藝術效果的思考,而衍生出的紙張鑲嵌作品。我從鐵的生鏽現象與汙水得到實踐靈感,將紙張模擬為河床,把顏料當作汙染物處理,想呈現水流動帶動物質、最終物質表現出不同沉澱效果的原理。
周育正 摺紙#30 壓克力顏料於紙上.鑲嵌於亞麻畫布 150x135x4 cm 2023
我將紙張傾斜,運用水流的動力帶動顏料——顏料又分為容易與不易沉澱者,就像河床中有大、小不一的石頭,小石頭容易因著水流往前移動,大顆的石頭則相較容易停留——顏料於紙面流動,紙面前端與後端成色的沉澱率會產生差異。完成理想中的漸層後,我再將紙張裁切、拼接成事先在電腦上設計好的樣態。此時的拼接又是另一項技術性的挑戰,畫面中具韻律感、看似堆疊的紙捲,其實是上色後的不同紙張在同一平面拼貼而來的成果。而在上色到拼接的過程中,紙張都處於濕的狀態,在濕的狀態拼接,就得找到方法處理「縮率」問題,我透過精算把空間讓出,使紙張在乾去、收縮後仍不顯露縫隙。我很享受手作的樂趣,加上本身性格比較嚴謹,目前發展出來的成果讓我很滿意,也符合我所認識的我自身的形象,我想,這也許也是吸引我繼續探索這系列、不再進行先前其他系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