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藝術界與藝術創作的環保永續(下)
巴黎|Paris
然而,「環保構思」的概念得以實際應用在工作環境與展演製作過程中,卻不容易應用在博物館和美術館的藝術品展覽環境與典藏規範,尤其當法國許多藝術機構的建築物動輒是超過百年的古蹟,除了要遵守古蹟保存的規定並滿足藝術品展出與典藏國際標準,還須顧及觀眾的舒適需求,參與文化經營論壇(Forum entreprendre dans la culture)討論關於「綠色轉型」的三位企業組織與社會責任和企業社會責任專員指出其中難以滿足環保永續的困境,並建議採用一種階段性與長期的態度看待此一議題。
建立決策工具和實踐原則與條件
巴黎奧塞美術館和巴黎市立博物館與美術館聯盟(Paris Musées)的專員均強調當前尚缺可做為標準的科學參考數據,認為需要先建立能做為指標的「決策工具」──可以計算整個展覽從策畫、開幕到閉幕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又稱碳指標量)的「計算模式」,並與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合作研究如何改善當前藝術品展出與典藏的國際標準。關於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計算,法國政府成立的綠色轉型局(ADEME)將溫室氣體分成六種:「直接性排放溫室氣體」、「與能源相關的間接性排放溫室氣體」、「與交通相關的間接性排放溫室氣體」、「與採購相關的間接性排放溫室氣體」、「與銷售相關的間接性排放溫室氣體」,以及「其他間接性排放溫室氣體」,並建議透過以下六大階段執行計算工程:「首先定義計算模式的框架」、「辨識排放來源與排放氣體」、「數據蒐集」、「計算報告與分析」、「定出轉型的計畫」並「在線上公開報告的內容」。
總結自ICOM於2021年9月30日舉辦的線上論壇內容,由社會學者博雷利(Nunzia Borrelli)、博物館學者戴維斯(Peter Davis)與生態學家戴爾山托(Raul Dal Santo)共同編輯出版的《綠色博物館與美術館和氣候改變》(Ecomuseums and climate change)報告中,Curating Tomorrow文化永續發展顧問麥克吉(Henry McGhie)在〈綠色博物館與美術館的廿一項原則與永續發展目標和氣候行動的串聯〉一文以博物館與美術館的七大活動領域為指標:「保護文化與自然遺產的責任」、「推廣永續發展的教育活動」、「推廣文化活動」、「支持永續旅遊活動」、「支持永續發展研究計畫」、「引導日常活動與營運的永續發展」和「引導合夥與合作單位朝向永續發展」,明列可以達到環保永續的廿一項原則及條件,其中包括「與在地團體合作」、「讓民眾參與」、「開放決策性過程」、「注重遺產保護的過程而非結果」、「鼓勵不同領域專業合作」、「以在地利益為主」、「注重在地認知」、「認可地域的多元特徵」、「兼顧時空面向與其持續改變的特徵」等;他並提醒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Agenda 2030)中的5P面向:人類、地球、繁榮、和平、合夥關係(People, Planet, Prosperity, Peace, Partnership)。
從展出到典藏,從改變既成框架與標準開始
從實際的執行面來看,法國多數博物館與美術館近幾年來已開始成立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計算工程,希望可以透過報告結果辨識出需要馬上改進之處以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其中也有不等計算工程結束即開始改善現有設備的機構,它們多數參考由國際知名博物館與美術館館長組成的國際大型展覽組織集團(Groupe international des organisateurs de grandes expositions, Bizot group)於2014年發表的《比佐特綠色協議》(Bizot Green Protocol)的指導原則。從改善展覽的環境與空間出發,巴黎羅浮宮在2015至2017年更新館內所有暖氣冷卻系統及鹵素燈泡;塞納河畔維提馬恩河谷當代藝術館(MAC VAL)、巴黎國立網球場美術館和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均開始採用可重覆使用的臨時展牆,或要求設計師必須構思可重覆使用在至少三場臨時特展以上的展場布景。在作品運輸部分,集中性的運輸模式一貫是為了節省展覽策畫的交通費用,今天許多策展人宣稱願意放棄某些位於過遠或需要單獨運輸的藝術品,寧願改變策展觀念以減低交通需求。另一個值得參考的做法,是集結十四間博物館與美術館的巴黎市立博物館與美術館聯盟建立共享的集中式典藏庫房,安排每週固定班車的模式減低藝術品的交通次數。最後,關於藝術品典藏標準方面,《比佐特綠色協議》建議針對含有吸濕材料的媒材(例如油畫、織物、民族物品或動物膠),必須保持穩定的相對濕度約40%至60%,恆溫約16℃至25℃,強調針對更脆弱的物件須更具體嚴格的相對濕度控制,取決於藝術作品的材料、典藏條件與歷史。但目前許多典藏研究中心或相關機構發起新的實驗計畫,企圖研究放寬這些標準的可行性,其中值得一提的有ICOM於2022年2月17日舉辦的座談會「博物館與美術館是永續發展中有信用的成員之一嗎?」,與法國國家遺產學院(Institut national du patrimoine)2022年12月13日舉辦的座談會「朝向新的藝術典藏規範?重省以面對氣候與能源危機」,或是里爾藝術宮(Palais des Beaux-Arts de Lille)和法國國家遺產學院合作進行兼顧環保需求的藝術品修復研究計畫。
從藝術創作到環保構思,美學觀念還是創作態度?
博物館與美術館從環保永續出發來檢驗藝術品展出及典藏的環境和條件大致是近十幾年的現象,在藝術創作領域中多將之回溯1960年代末期至1970年代的大地藝術(Land Art),但法國藝術史學家潔蘿(Colette Garraud)強調大地藝術家的創作模式與觀念和當今「環保構思」的創作美學事實上截然不同。她舉例,試想羅伯.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當年是如何做出位在美國猶他州大鹽湖畔的〈螺旋防波堤〉?他用推土機、拖拉機及卡車以一種暴力、強制的模式介入自然環境完成這些「大地藝術作品」。這種應用大型建築工程的創作模式和今天強調「包容」(inclusion)與「復原」(résilience)的創作觀念格格不入。由此,近十幾年來成立以藝術和環境為主題的幾個藝術獎項值得關注,它們除了標榜環保理念也與永續目標接軌,並通常以實際的獎勵做法支持或幫助得獎藝術家來實踐「環保構思性」的藝術創作。
左起Al-Wah’At 藝術團體成員雅麗歐. 瑞巴絲(Ailo Ribas)、嘉普列拉.德姆祖克(Gabriella Demczuk)、愛芮吉.阿什哈布(Areej Ashhab)
Courtesy COAL. Photo ©Anne Wernikoff, 2022
Al-Wah’At藝術團體採集樣本一景。
Courtesy COAL. Photo (c)Gabriella Demczuk, 2023
創立於2008年,由蘿嵐.潔夢(Lauranne Germond)主導的COAL藝術與永續發展聯盟協會(Coalition pour l’art et le développement durable)鼓勵藝術家與科學家合作以發展嶄新的藝術創意和文化活動,並在2010年創立COAL藝術與環境獎(Prix COAL Art et Environnement),以每年主題性的模式向全球藝術家開放徵件。今年以「植物!」為主題,共吸引來自五十七國的七百五十七位╱組藝術家投件,最後選出Al-Wah’At藝術團體(Collectif Al-Wah’At)提出的「野生樹籬」,其研究源自世界各地的仙人掌得以應用在建築、編織與烹飪素材的使用性,以及實驗胭脂紅昆蟲應用在染色與印刷的可行性計畫,期引起大眾對這些自然生物的關注。該藝術團體宣稱:「我們的藝術實踐以研究為基礎、社區為導向,跨越生態與藝術、科學知識與民俗智慧之間的界線,涵蓋檔案研究、實地考察、材料實驗和公共工作室以培養新的集體實踐。」
而由艾麗絲.歐杜昂(Alice Audouin)在2018年成立非營利組織「21世紀的改革藝術」(Art of Change 21),號稱以更實際的模式幫助藝術家減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而實踐「環保構思」之藝術創作願景。今年舉辦首屆環保構思藝術獎(Prix Art Éco-Conception),年初於巴黎東京宮宣布十二位得獎藝術家,他們將得到與專業學者合作的機會,得以從構思、設計到製作過程中納入與環保相關的研究面向,實踐環保構思的藝術創作。在所有得獎人中,值得一提的是艾娃.喬塞邦(Eva Jospin)與路易莎.瑪拉裘(Louisa Marajo)榮獲的「生命週期分析」特別獎。該獎提供專業工程師對她們的藝術創作模式進行科學性評估,計算出其對自然環境帶來的影響,並自她們使用的媒材、技術、運輸、展演和典藏等相關領域研究可以降低環境衝擊的替代方案。
以這兩個藝術獎項為例,我們必須認可新的藝術創作模式已經形成,它無關大地藝術或是一段藝術史過程中的觀念創新,而是更具體切入藝術創作核心與過程,呼應「身體力行」的態度來實踐環保構思的行為模式,也呼應論壇中三位專員的結論,無論是從工作環境出發、決策工具的發展還是改變既成框架和標準,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個人的動機與信念」,這才是能將綠色轉型的觀念應用在生活所有層面上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