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亮 由轉變觀影思維創造未來的日常
撰文│陳玟妤.圖版提供│汯呄霖電影(藝術收藏+設計 2023年12月195期)
在第11部長片《日子》及北師美術館「蔡明亮的日子」展覽同步上映與開幕前,蔡明亮早已再度於街頭、校園親自售票,邀請觀眾留下走進電影院和美術館的一天,這是多年來他試圖轉變群眾觀影思維的身體力行。宛如在他鏡頭語言中看見時空的匯聚與流逝,那般見一人梳洗,見一人沉思,見一人從一處走到另一處的綿長的「凝視」,他為提倡「走進美術館」、「電影院也可以是美術館」等概念而持續創作、親自賣票、在影廳與美術館期待觀眾到來的日常,也是飽含對電影藝術的關愛、對一代觀眾的深情凝視。在凝視中盼望的理想之地,作品所在之處就是一座美術館。
蔡明亮
汯呄霖電影提供
問:《郊遊》上片時,你何以果決捨棄傳統的上片模式,選擇在美術館發表作品?
答:《郊遊》在上映前已經獲得許多重要獎項,在許多人看來有其優勢,但我深知我的電影有一種宿命,票房增長終歸有限。原因是出在屬性問題,我的電影往往被註解成藝術片,比如評論總會提到「慢」的特質,但大眾其實很怕這樣的電影。為了確保喜歡這種電影的人有更多機會能進戲院看到我的作品,多年前我開始親自上街、到校園賣票。然而,我逐漸體認到這種賣票方式並未真正的培養觀眾。買票的觀眾可能進戲院看過一次,可能喜歡或不喜歡,但並不保證他們未來會再次進戲院看我的電影,因為大眾通常將電影視為娛樂,沒有「什麼都看」的習慣。
我決定和美術館站在一起,其實是源自我對歐洲觀眾的觀察與反思。我發現在巴黎,我的電影有穩定的觀眾群,他們與喜歡進美術館的群體高度吻合,這讓我意識到,想改變大環境的觀影思維,培養觀眾走進美術館的習慣是必要的。於是我開始和美術館合作,主要是期待培養觀眾走進美術館的習慣,提升對各種事物觀看的接受度,進而影響觀影思維。當這代的觀眾習慣去美術館,下一代也會自然而然地走進美術館,同時更樂意進電影院欣賞美術館層級的作品。
「蔡明亮的日子」二樓展場
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電影《日子》海報
汯呄霖電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