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一切永遠茁長著
楊茂林的內在英雄之旅
楊茂林曾自言:「既然我這一生只愛、也只會做藝術,那麼我就要做所有我有興趣的新鮮嘗試,盡可能從做藝術裡面得到生命裡可以得到的所有樂趣,無論結果是成是敗,這種冒險都是值得的。」藝術是楊茂林的職業、工作、發聲器,也是他的休閒娛樂,幾乎365天連過年除夕都獨自在工作室創作,令他完全熟悉自在。每次一出手,都是一次的自我顛覆,藝壇盡矚目。這回於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展出,楊茂林以「尋找曼荼羅」出發,3個系列的「瀲灩之魂」、「黯黑的放浪者」與「花落春未盡」創作近90件作品,新作多達6成以上,應2016年台北當代藝術館向他邀展之後,他花了兩年籌畫構思,再以整整5年投入創作的大型展覽,策展人龔卓軍命題為「神救援──楊茂林的內在英雄之旅」,這回是逾半百創作歲月後的驀然回首審視自身內在的旅程。
楊茂林 黯黑的放浪者.吉祥鮟鱇號L1805 油彩、壓克力顏料、畫布 218x145cm 2018
2016年,楊茂林赫然發現參加親友的聚會以送葬居多,自己成了人家的爸爸、阿公,這時再一逕關心社會未免太對不起自己。「曼荼羅」即宇宙,是神佛的居所,神佛居處即真理所在之處。宗教的「曼荼羅」,也被近年來火紅的榮格心理學說所定義為象徵著目標中心點,或作為心理整體的自我;策展人龔卓軍以此爬梳剖析楊茂林此一時期的創作─—「走向中心的心理過程的自我復現現象,朝向新的人格中心產生的過程」。
既然是探索內在的創作,即猶如內視鏡般剖視,楊茂林曾自我剖析:「我的個性中有50%是深海魚、20%是金魚、30%是熱帶魚。」自認性格中「黯黑面居多」,抗拒送往迎來的交際、自喻為遁世者,寧可專注於讓自己快意的事物上,他選「深海魚」來闡述這面向。童年浸淫於蟲、魚、鳥、獸,自然、動植物等,不斷出現在他各個階段創作中。人性的構成絕非單一面向,「黯黑的放浪者」顯影了藝術家的內在。楊茂林藉著「尋找曼荼羅」出發,進行他發掘自我的旅程。他童年的畢業旅行在野柳水族館第一次看到深海魚,自此著迷不已,「黯黑的放浪者」是楊茂林漫長創作路途中首度回望自身,往內探索與挖掘的系列主題。伸鰭不見他物的深海裡,寂靜無光像幽冥世界,完全是喜歡寂寥的孤獨者楊茂林最嚮往的世界,各自優游,只要避開天敵,海如此遼闊,容身之地無垠無界,何其瀟灑自在?每個人內心都有不為外人道的怪異特質,當觀者站在中性色調的畫作和整間是深海魚的雕塑品之前,也燭照出自己心底的黝暗部分彼此的共鳴。
即使已到古稀之年,楊茂林渴求持續創作的熱情絲毫未減,他嘆自己的體力、腦力已無法支應熱情的奔騰了。然而,性格中的純真並未老去,喜歡失敗的英雄,因為失敗者有更立體的性格,讓他能夠在創作裡改變失敗英雄的命運;他尤其深愛童話人物《綠野仙蹤》裡的桃樂絲、《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愛麗絲和《小飛俠》彼得潘依然是創作裡的要素,只是主角可能變成深海的鮟鱇魚、哥布林鯊魚、大王魷魚、水母等。尤其是《綠野仙蹤》在「黯黑的放浪者」系列一再出現。被龍捲風從堪薩斯吹到奧茲國想返家的小女孩桃樂絲,沿途與無膽獅子、無心錫人、無腦稻草人相遇,結伴前行,他們想找到萬能的奧茲國王,尋覓每個角色各自想要的家、勇氣,善心與智慧,他太喜歡這些角色了,讓他們和自己愛得不得了的深海魚在作品裡相遇,在魚腹中建立了《綠野仙蹤》的冒險艦隊,時而派遣錫人和稻草人坐在發光的魚眼中,像探測前方的先鋒,簡直是藝術家的公仔體現。
楊茂林作品「黯黑的放浪者」系列深海魚雕塑
「黯黑的放浪者」系列展區
台北當代藝術館「神救援──楊茂林的內在英雄之旅」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