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照的練習三部曲
第八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生╱活在一起
自2022年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的第一波前導活動中,我參與了一系列以幾個女性主義的角度閱讀恐龍的讀書會,從觀看紀錄片《唐娜.哈洛威:塵世生存敘事》(Donna Haraway: Story Telling for Earthly Survival)開始,討論了阿斯特里達.奈伊瑪尼斯(Astrida Neimanis)、凱倫.芭拉德(Karen Barad)與羅安清(Anna L. Tsing)的文章,參與林怡君、姚睿蘭等藝術家帶領的有關食譜與地圖的工作坊,最後以一場繪本工作坊做結。透過這些參與式活動,兩位策展人徐詩雨與葉佳蓉的一種理想緩慢地隨著這些影像、文字、討論展開:學習感知萬物的生命,學習如何生活在一起。
學習總是帶來一種存在的踏實感,朝向未來時可以裝載更多希望和能量,那關於尺度的練習如此清新,而那敏感度並不只限於感受最細微與邊緣之處,而是也讓面臨這個星球的各種危難時的不適感受更巨大了,我們該如何照料過於敏感造成的傷痛呢?
說到危機,近年接連發生的流行疫病、地緣政治衝突以及資源稀缺往往壓迫著人性價值的抉擇──新冠肺炎病毒讓全球工業與航空業運轉中的齒輪倏然停下,讓碳排放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首度大幅度下降;而烏俄戰爭爆發後,歐洲各國政府又不得不暫時放下淨零碳排政策,增加高碳的燃煤發電的比重。在人類必須撤退、隔離與抵抗環境中各種可見及不可見威脅的時代下,又如何可能對另個礦物、另個物種感同身受呢?
在找到語言,描述人以外的萬物,在升級我們的感官,或調整到與萬物得以共振的頻率,在「我們」真的表示著地球上所有的「我們」之前,回到這個單數的「我」,可以從何參照「他們」的生命處境,藉此與不同思維、想法和價值觀的群體打開對話,這些都是我走進「生╱活在一起─2023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展間前設定的感官練習之外,自問自答或期待著閱讀中的你可回應的問題。
特克拉.阿斯蘭尼什維利&喬治.加戈.加戈什澤 來自地獄的石頭 2021 單頻道錄像 24’23”
Courtesy of the artists
蘇郁心 高爐二號 2022 單頻道錄像 13’35”
(圖版提供:蘇郁心)
經驗作品時,可以感受到策展人對動線的安排,首先從肯認彼此在時間、空間、物質感官感受的差異,造成的各異處境,做為切入關照的入口。覺知到不同,代表著覺知到更多的可能性,以及覺知到會有榨取與壓迫。在特克拉.阿斯蘭尼什維利&喬治.加戈.加戈什澤(Tekla Aslanishvili & Giorgi Gago Gagoshidze)的錳礦、蘇郁心的煤炭與在晶圓、半導體之間輸送的水之後,安娜.蒙迪埃塔(Ana Mendieta)的土壤灰燼中冒著的煙慢慢散開,人形身體開始浮現。
薩莎.利特文采娃&貝尼.瓦格納 常數 2022 單頻道錄像 40’00”
Courtesy of the artists
薩莎.利特文采娃&貝尼.瓦格納(Sasha Litvintseva & Beny Wagner)的〈常數〉是一部丈量世界的時間旅程,如電影史詩的畫面帶著觀眾走過測量的技術與人類文明發展密切交織的三段時期,從對土地的測量、度量的國際標準化,到人類掌握資訊的世界可以巨大到超越銀河宇宙、渺小到不可見的基本粒子,測量的抽象化也讓環境成為再也觸碰不到的客體。因此,我們必須練習找回身體,不是為了區分劃界,而是為了感受與連結。
林怡君 迷途即繁盛 2023 藝術行動及檔案展示
(圖版提供:鳳甲美術館)
相對於〈常數〉展現的大歷史洪流,林怡君已發展了數年的北投在地計畫,則是試圖滲入未被書寫與理解的故事幽微縫隙──硫磺的採集歷史,與此次「迷途即繁盛」計畫中,透過走讀和拍攝,邀請參與者推敲在北投山區活動各族群的生活樣貌。沿著足跡、氣味與聲音,依靠直覺、踏查與行走的尋路、指路抑或是迷途的過程,以自身的尺度獲取自身需要的,關於環境與歷史的答案。(全文閱讀585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