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止於此,海始於斯
專訪國立故宮博物院「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16世紀東西文化交流」策展團隊
國立故宮博物院於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舉辦「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16世紀東西文化交流」特展。這檔從「海」出發的展覽,聚焦16至17世紀上半葉大航海時代文化間的交流,帶領身處21世紀的觀眾重返「全球化」的起點,展開對「世界」的認識與探索。《藝術收藏+設計》邀請故宮副院長暨「無界之涯」總策展人余佩瑾與策展團隊其中2位成員器物處處長吳曉筠、助理研究員王亮鈞,分享作為古文物殿堂的博物館籌備一檔重量級展覽背後的故事與考量,並由此逐步深入博物館正面臨的「轉型」處境及當代語彙所能開啟的文物視野。
國立故宮博物院「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16世紀東西文化交流」特展展場空間
●對話「無界之涯」策展團隊:余佩瑾、吳曉筠、王亮鈞
(左起)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處長吳曉筠、副院長暨「無界之涯」總策展人余佩瑾、助理研究員王亮鈞
問:能否簡單介紹本次展覽聚焦的時代、背景,以及想傳遞的訊息?
余:把握「無界之涯」最重要的兩個關鍵詞是「認識世界」與「全球化」。本次展覽以1500到1650年為範疇,當時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蘭人形成3股海上勢力,並受種種因素影響而有相互之間的勢力消長。
葡萄牙人在鄭和船隊既有航線的基礎上,開拓遠至印度果阿的新航線。達伽瑪將自印度果阿購得的中國瓷器獻給葡萄牙國王,這些瓷器深得葡萄牙國王喜愛,甚至被列入皇家的財產清單,引發葡萄牙人對與中國貿易的高度興趣,在澳門、廣東外海附近展開活動。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贊助的麥哲倫船隊更影響了世界,船隊中的維多利亞號(Victoria)1522年成功跨越太平洋,環球一周。西班牙人於菲律賓馬尼拉建立據點,後來為找尋更北的據點來到基隆。本次借展的聖地牙哥沉船就是西班牙歐亞貿易的具體證明。1602年荷屬東印度公司成立——我們也借來1613年的沉船「白獅號」出水文物——荷蘭人在17世紀的黃金時代掌控海上霸權,將大量中國陶瓷運輸至阿姆斯特丹,再轉售到其他的地方去。
以上是這次展覽的時代架構,但我們希望藉由更有趣的方式與當代的觀眾對話。這個有趣之處,是透過展出細節試圖導入一個現代概念:「你是如何認識世界的?」同時也好奇:「大眾對『全球化』的理解又是什麼呢?」是否是有某種物品可以銷售到全球,就等於全球化?總之,回到16世紀這個「大海的時代」,人們才剛開始理解地球是圓的,並試圖從航海活動的實踐中確立這個觀念。而在他們原先的想像之中,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富裕的中國,那裡有許多珍貴的資源,於是他們嚮往找到那個地方,開始這場全球尺度的探險。
明 萬曆 漳州窯五彩羅經帆船紋盤 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國立故宮博物院「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16世紀東西文化交流」特展展場空間
荷蘭 亞伯拉罕.奧特柳斯 最新太平洋圖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藏
【二月專輯│ Ways of Curating 不以美為限,當代策展的思與學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