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的敘事與夢囈
雷菲克.安納多爾的「活」檔案
紐約現代藝術美術館展出雷菲克.安納多爾〈無人監控〉
© Refik Anadol Studio
●一場開源拓荒記
近幾年,以Web3拓展的區塊鏈生態系及相應孕生的科技藝術,無疑成為兵家必爭的當代拓荒記──各式資料庫的開源和運算模型的建置。2021年雷菲克.安納多爾於NFT藝術平台Feral File發布了〈無人監控〉(Unsupervised)計畫,將紐約現代藝術美術館(MoMA)的館藏作為開源資料庫,訓練了一個得以讀取且運算MoMA館藏的模型,藉機器之眼重新「視覺化」現代藝術的進程,也讓觀者思考一個問題──濃縮在宏觀之眼下的藝術的巨碑和灑落的歷史碎片,是否得以穿透關於藝術的未來軌跡?而當科技藝術家前仆後繼地開採如礦山的檔案時,是否有其自身的問題意識?在科技面前,我們如何看待過去,數據資料又如何像諸神般展現出揭露啟示的可能?
●數據敘事學
倫敦蛇形畫廊「地球的迴響:生命檔案」展覽現場
© Refik Anadol Studio
倫敦蛇形畫廊「地球的迴響:生命檔案」展覽現場
© Refik Anadol Studio
倫敦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y)於2月16日至4月7日為雷菲克.安納多爾策畫「地球的迴響:生命檔案」(Echoes of The Earth - Living Archive)一展,這是藝術家在英國首次舉辦的大型機構個展。現年39歲的安納多爾不僅已是國際矚目的新媒體藝術家,更在Web 3擁有大量追隨者,其作品不單在現實世界展出,更在區塊鏈的空間中被上鏈收藏,除此之外,他更連結眾多開源資料庫進行創作。在Web3的理念中,創造去中心化的空間,是為了讓所有使用者具有公平互動的機會,而安納多爾致力於「為任何不分年齡、背景和文化的人創作的藝術。」展覽分為多部作品,〈生活檔案:大型自然模型〉(2024)為環繞畫廊內圍牆的沉浸式影像作品,如「動物群」、「植物群」形象會在運算之中不斷變形異化,這些圖像來自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集結世界知名博物館和研究綜合體,安納多爾以開源生成為創作手法,除了將多年來對珊瑚礁和雨林搜集的視覺數據進行圖像運算處理,更將蛇形畫廊的內部空間改裝成近似造物主對世界的宏觀監視,將話語權和關照微物的視角交付給「人工智慧」。
【三月專輯│ Between Screens & Databases沉浸於藝,心馳無界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