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慶 東方空間的詩意述說
撰文│陳玟妤.圖版提供│王懷慶(藝術收藏+設計 2024年5月200期)
王懷慶1944年生於北京。面對新舊時代交界的關鍵轉折,使王懷慶對繪畫的思考與實踐不僅出於對藝術語言變更上的追求,也蘊含著時代之下整體意識型態綜合的轉變。他成功自傳統文化中體悟出一條情感交織、偶遇哲思,貫通傳統與當代的藝術道路,受到傳統建築高雅卻也封閉矛盾的情感啟發,也受中式家具無盡趣味所觸動、深感中國人文、人性之美在細密手工之中的展現,王懷慶多年來不僅巧妙運用了源自建築與家具的靈感,也透過色彩、紋理、造形結構等縱橫變幻,傳遞了對東方空間、人間誠摯詩意的述說。
王懷慶
©王田田攝
問:你的許多作品尺幅恢弘。你如何看待作品尺幅大小?
答:藝術創作的尺寸大小、是否畫大畫並不是最重要的,尺度關乎的是其中精神。但不是所有的體裁和語言表現都是以大為美,像是維梅爾的畫作都不大,卻像鑽戒一樣,尺寸小,但它就是鑽石。
30年前我在紐約,那時美國的當代藝術總有許多尺度很大的作品,無論我是否喜歡,都能感受到其中透露的一股「氣」。這股「氣」是從哪來的呢?我想,那是二戰以後積累下來一種霸氣。是民族自帶的自信與實力,影響了整個美國的當代藝壇,尺幅需求不是簡單的形式需求,而是一種心理和思想的需求。我在1980年代畫了一些很大的畫,雖然屋子很小,沒有畫大畫的條件,但因為封閉了這麼多年,我也有一種「氣」,想要呼喊、想要表現,包括思想,也包括肉體層面,這種「氣」對我而言非常寶貴。在1980、1990年代,甚至到2020年我都有大尺幅的創作,由於沒有那麼大的空間和牆面,我繪畫的條件相對艱苦,但也因此,當這些畫作掛在美術館白牆展出時,經常讓我有宛如初見、或像掀起新娘蓋頭的感受,這也是一種快樂。
「一生萬:王懷慶藝術展」展場照 2012 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
© 臺北市立美術館
「游於藝—王懷慶個展」展場照 2024 耿畫廊,台北
© 耿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