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雨仁 自共鳴探尋原創的動能
撰文│陳玟妤.圖版提供│許雨仁(藝術收藏+設計 2024年5月200期)
相較於「老師」的稱號,許雨仁更喜歡大家喚他「雨仔」(ú-- ê)。他曾說:「我只是恰巧出生在地球這片土地上,剛好生在台灣,有機會去各地畫畫,在我的觀念裡,人和灰塵、和石頭、和草一樣,我們都是等量的存在。」許雨仁的藝術傳遞著這等注重感受與過程的特性。儘管原創性是他對創作一直以來的追求,但其原創不在追求形式、概念上的乖離或突破,而源自對人性與自然的豐富觀想,敏銳地感知著自身直覺,發展出承載生命觀和世界觀之「細筆」、「粗筆」、「彩墨」、「書墨」等各具風格的系列創作。
許雨仁
問:對藝術的感受,如何指引你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語彙?
答:看到有共鳴的事物、作品,我會重複看,並不一定要了解其中元素或符號準確的意涵,就像我認為「字」應是「形、音、義」加上「幻想」──當我寫「人」字時,心中勾起的是所有我看過的人給我的感覺。這能用來理解我在創作時一些直覺式、融合想像的觀念處理,比如我喜歡數字「4」,我的許多畫作中出現過4朵花、4顆石頭......,起初我沒有特意考慮「4」的意涵,後來我才發現,那能連結到小時候將「4」視為「死」的印象,「1」就是「生」,從「1」到「4」就是由生到死。延伸到繪畫,我將水點在墨上,墨就是生,畫到乾就死了。我有一系列的畫作是這樣,一直畫,直到線變得很淡,沒了墨色還是畫,持續到沒感覺才停筆。
我自然地發展出了屬於自己的技巧,早期的創作當然可能受到前人的影響,我是在畫到「細筆」時,才真正認為自己走出一條原創的路來。在那之後,試圖找尋一些新的事物時,我就看畫,我是先看空間、看如何留白,畫畫時我也會先設想留白的部分,留白會構成獨特的視覺結構,不只是大塊留白,枝葉間縫隙一類小的留白,也是我在意的。我會喜歡畫大畫的原因,也是希望有思考、感受留白的空間。
許雨仁 細筆系列之二十二 水墨、紙 137×71cm 1994-2017
許雨仁 彩墨系列之四十二 彩墨、紙 136.5×69.5cm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