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與創作的共鳴與異音
拉岡,展演––當藝術遇見精神分析
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2023年12月31日~2024年5月27日
當代哲學長久影響著當代藝術,尤其是法國製造的理論名詞,幾乎可說是構成了當代藝術的論述語言。以拉岡(Jacques Lacan)來說,從繪畫到電影,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已然滲入20世紀以降的創作之中,至今卻鮮少有人系統性地以展覽形式討論這位思想家對於藝術的廣泛影響。
做為首次以拉岡為中心的展覽,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Centre Pompidou-Metz)的「拉岡,展演─當藝術遇見精神分析」調動了豐富的現當代藝術館藏,以拉岡的思想為軸心,匯集他在寫作與講座中屢屢提及的作品,譬如杜象、維拉斯蓋茲、蘇巴朗(Francisco de Zurbarán)、小漢斯.霍爾班(Hans Holbein le Jeune)等。展覽也展示拉岡的個人收藏,包含他曾經擁有的庫爾貝〈世界的起源〉以及趙無極的畫作。當然,他與達利(Salvador Dalí)、安德烈.馬松(André Masson)、巴塔耶(George Bataille)之間的交互影響以及受其啟發的當代藝術家,也都包含在展覽之中。這檔展覽一反過去以藝術家與作品為中心的策展角度,反倒是用作品來揭示拉岡的思想脈絡,而這種策畫上的轉向,也同時是從視覺藝術回望拉岡的思想,致敬這位理論家為當代藝術帶來的啟發。透過拉岡的精神分析理論,展覽中的作品不再是有待分析的對象,而是引導人們觀看、思考世界的力量來源。
展覽以拉岡曾提出的重要思想做為線索,劃分為幾個子題:「鏡像階段」、「呀呀兒語」、「父之名」、「對象a」、「女人不存在」、「性經驗不存在」、「絕爽」以及「拓樸」。
「拉岡,展演─當藝術遇見精神分析」展場入口一景
Photo: ©Centre Pompidou-Metz / Marc Domage / 2023
做為開端,展覽在第一個展區以拉岡的生平著作與書信、手稿,建立起拉岡思想的發展圖譜。在這個展區,達利的〈隱形的睡女、馬與獅子〉與拉岡〈妄想型精神症的犯罪動機:帕潘姐妹事件〉並置,展示拉岡與達利作品如何彼此共鳴。拉岡在這篇論文分析1933年發生在法國勒芒(Le Mans)的「帕潘事件」(Affaire Papin),做為廚師與傭人的帕潘姐妹因為不明的原因遭到雇主家的兩個女兒殺害,這場由姐妹謀殺另一對姐妹的「雙殺」,在當時引起公眾的好奇。拉岡分析兇手姐妹入獄後的偏執狂症狀,指出這種來自相對於社會性的衝動。在達利的畫作裡,他從偏執狂課程得到啟發,發展出一種「妄想批判方法」(paranoïa-critique),以此創造圖象,他認為「這將使人質疑來自真實的影像是否也來自妄想」。從這個例子,已然能約略勾勒出拉岡與藝術家們如何直接或間接地相互影響,精神分析的案例刺激了超現實主義藝術家,藝術家則在圖象中以非現實的形象,呈現精神分析理論家所勾勒出的內在世界。
拉岡 妄想型精神症的犯罪動機:帕潘姐妹事件 收錄於1933年《米諾陶》3-4期 巴黎龐畢度中心藏
於「拉岡,展演─當藝術遇見精神分析」展場一景
(攝影:許楚君)
自我的鏡像
具體而言,拉岡又如何影響視覺藝術?林德羅.厄利什(Leandro Erlich)的〈精神分析診療室〉頗為切題地為拉岡的理論與視覺藝術之間的關係做出註解。玻璃兩側分別布置了模擬精神分析診療間的房間,以及與房間裡的家具相對應的立方體裝置,當觀眾在立方體上活動時,自己的影子將透過玻璃反射在另一個房間的家具上。觀眾的幻影反射在精神分析師的診療間裡活動,而他們注視著的始終是自己的倒影,在靠近玻璃屏幕之後,倒影則隨之消失。這種設置呼應著拉岡精神分析中關於觀看(look)與凝視(gaze)的區分。有別於前者以肉眼觀看的經驗,後者則指涉另一種被對象回望的怪異感覺。拉岡在《精神分析的四個基本概念》提及「做為對象小a的凝視」(le regard comme objet petit a)指出了觀看對象的回望,反映著主體自身的空無,而對象a(Objet a)始終只是人自戀投射的屏幕。人注視著對象,但實則僅是注視著自身的慾望,一旦靠近它,將發現除了缺乏,實則什麼都沒有,而這種缺乏也成了人們持續凝視的動力。
林德羅.厄利什 精神分析診療室 2005 2件相似的作品、沙發、書櫃、書桌、椅子、地毯、鏡子、木箱
尺寸依場地而定 私人藏 於「拉岡,展演─當藝術遇見精神分析」展場一景
(攝影:許楚君)Courtesy Leandro Erlich Studio
「鏡像階段」展區一景。左:卡拉瓦喬 納西瑟斯 1597-1599 油彩畫布 113.3×97cm 羅馬國立古代藝術美術館(Galleria Nazionale d’Arte Antica)藏;右:藝術與語言 鏡面 1965 37.5×45×3cm 蒙特梭羅城堡當代藝術館(Château de Montsoreau - musée d’Art contemporain)藏
(攝影:許楚君)
在「鏡像階段」展區,卡拉瓦喬的〈納西瑟斯〉與觀念藝術組合「藝術與語言」(Art & Language)的〈鏡面〉並置,呼應著拉岡提出的「鏡像階段」(Stade du miroir)理論。拉岡雖未曾直接在他的論著中分析卡拉瓦喬的作品,然而這件作品之中愛上自己倒影的納西瑟斯(Narcissus)貼切地對應著拉岡的說法,即人的初始來自於在鏡中認出自己的經驗,人也是由此意識到自我的存在,並由此逐漸發展成獨立於母親的個體。納西瑟斯愛上自己的倒影,即是意識到自我的存在,而出現了內在的異樣感。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計程車司機》裡,主角拿起手槍指向鏡子裡的自己,突兀地發現到鏡子裡的自己也可能是陌生的他者,巧妙地回應鏡像階段理論,也提示了拉岡對於電影研究的重大影響。
(全文閱讀588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