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在巴黎創造的印象派
巴黎奧塞美術館慶祝印象派一百五十週年
印象派應該是浩瀚的西洋藝術史中,最廣為人知的藝術詞彙!最初,它只是一些畫家構想出的一種商業機制,不過一位文采出眾的記者路易.勒魯瓦(Louis Leroy),在看完展覽後撰寫了一篇膾炙人口的諷刺喜劇〈印象畫家的展覽〉(L’Exposition des impressionnistes),幾天之後,藝評家卡斯塔尼(Jules Antoine Castagnary)在評論文章中將這個玩笑變成一個值得稱許的活動,「印象派」這個名詞才真正確立。這群畫家在找不到更好的定位下,勉強使用這個名稱來舉辦後續的幾次展覽……。自此之後,印象派不僅漸漸為人所熟知,更創造出其特有的歷史。2024年剛好是印象派出現的一百五十週年,全世界坐擁最豐富印象派作品典藏的巴黎奧塞美術館也藉著這次機會,籌畫了一場以「巴黎1874─創造印象派」為主題的大型特展(展期至7月14日,於9月移師華盛頓國家藝廊展出),透過將近兩百件作品,不僅讓觀眾有機會欣賞到當年這個著名展覽中的一些知名畫作,同時慶祝這個史上罕見的「誤會」。除了有這檔巴黎的特展之外,藏品豐富的奧塞美術館也與法國各地區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合作,讓這場慶祝活動能擴大到其他省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圖爾寬尤金.樂華美術館(MUba Eugène Leroy, Tourcoing)舉辦的「描繪自然─奧塞美術館的印象派風景」(展期至6月24日),透過將近六十件來自奧塞美術館的繪畫藏品,詳細介紹印象派的來龍去脈與主軸。
莫內 嘉布遣大道 1873-1874 油彩畫布 80.3×60.3cm
堪薩斯城納爾遜—阿特金斯美術館(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藏
©Nelson -Atkins Media Services
可能是現代科技追求速度的影響而忽略了歷史脈絡,也可能是整個過程戲劇張力的驅使,或許更是口耳相傳後的謬誤,無論如何,這個在1874年主要以銷售為目的的商業展出,在現代人的眼中成了一面對抗傳統的大旗,更是前衛藝術運動射出的第一發子彈。然而,這絕對是當初辦展的幾位藝術家完全沒有預料到的 走向。這個被當時的主辦團體稱為「第一屆展覽」(Première exposition)的商展在1874年4月15日開幕,共展出兩百多件作品,集結了卅一位藝術家共同參與。該活動目的在於展示和銷售作品,同時絕對不要讓它變成另一個「落選者沙龍」,所以只要願意繳費,任何藝術家都可以參加這個展出。也因此,在這場展覽的作品中其實只有少數比例的畫作是現代人們不陌生的「印象派」,其他參展作品則有傳統技法的版畫、水彩和油畫,還有雕塑,而參與的卅一名藝術家中,也有不少人同時在官方沙龍和第一屆展覽中展出。
巴吉爾 楓丹白露森林 1865 油彩畫布 60×73.2cm 巴黎奧塞美術館藏 出借到圖爾寬尤金.樂華美術館
©RMN-Grand Palais / Patrice Schmidt
第一屆展覽開幕時,主辦的莫內、竇加、雷諾瓦等人感到最遺憾的,就是這個展出概念的發想人巴吉爾(Frédéric Bazille)沒能參加。但他並非跟馬奈一樣拒絕參加這個活動,而是很不幸地在1870年普法戰爭中為國捐軀。巴吉爾出生在法國南部一個非常富裕的家庭中,家人希望他能夠成為醫生,他的志向卻是以畫家為職業。父親要他到巴黎後繼續學醫,他雖然遵照辦理,但把更多時間放在查理.葛萊爾(Charles Gleyre)成立的繪畫工作室。巴吉爾就是在這裡結識了後來著名的莫內、雷諾瓦與席斯里(Alfred Sisley),也正是這幾位年輕畫家在一起暢談如何改造世界時,衍生出這個共同展覽的念頭。這些廿歲出頭的小夥子各個都有過人的才華,也都抱持著要用自己的藝術來征服世界的雄心壯志。他們除了在畫室內談笑、學習之外,更常常在天氣好的時候一起到楓丹白露森林寫生,接受泰奧多.盧梭(Théodore Rousseau)、杜比尼(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等前輩畫家的建議。
他們幾個人當中,莫內最擅長風景畫,他有著快速的筆觸,能夠很迅速地在畫面上展現出眼前看到的任何景象。只要是眼睛所能看到的都是他的主題,因為他要捕捉的是這些溫和、豐富又多變的光線,並且將這些光線的感受與印象真切地表現出來。他們都認為莫內是他們之中最有天分的,而他也毫不藏私地提供中肯且合用的建議給同儕,讓每位參與的畫家都能夠適切地表達出各自所想要繪製的主題以及傳達不同的氣氛。在1860年代前半期,他們常常來楓丹白露森林讓雙眼獲得休息,因為他們對於官方沙龍展出的作品強烈不滿,巴吉爾更認為,那些畫家多半都是為了賺錢而繪製了各種迎合評審和大眾品味的作品,但他們的品味並不盡然是正確的。所以當馬奈〈草地上的午餐〉問世後,他立刻被這些年輕畫家認為是創作上的典範,整幅作品充滿了光線,同時還有一個寫實的畫面、創造了嶄新的藝術氛圍。儘管這件作品在藝壇造成巨大的爭議,更被1863年的沙龍展拒於門外,年輕的藝術家們卻為馬奈舉行晚宴來慶祝。不僅如此,莫內(〈草地上的午餐〉)跟巴吉爾(〈家庭的聚會〉)更用實際的畫作來向他看齊,也正因如此,雖然馬奈不曾參與印象派的展出,但他們之間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巴黎1874─創造印象派」展場一景。策展團隊從1874年當時的報導中得知藝評非常讚許莫莉索的〈搖籃〉(右),對塞尚的〈現代的奧林匹亞〉則嚴厲批評,所以將2件作品放在一起展出。
(攝影:唐忠珊)
一直到現在,還是有許多人將馬奈歸類在印象派,他在主題的選擇和光線的運用上對後來的印象派可謂影響深遠,但在創作的技法與色彩的使用上卻截然不同。對這些年輕藝術家而言,馬奈幾乎就是他們職業上的標竿,無論是作品的主題或手法,這些畫作都充滿現代感和新意,跟那些遵循老舊傳統的沙龍創作有著極大差異。馬奈從一開始就不贊成這場集體的展出,並且也極力試圖勸退第一屆展覽中唯一的女畫家貝絲.莫莉索(Berthe Morisot),這個決定讓年輕的竇加很難理解,認為他應該要將其所繪製的寫實景象展現出來。馬奈作品中的主題不再是神話、傳說,而是在現實的城市生活中取景,敘述著布爾喬亞階級的日常,他用自己的畫筆呈現這些平凡的生活,同時也傳達出一種現代的美學概念,正是這些概念深深地吸引了年輕一代的畫家。除此之外,馬奈不刻意描寫細節,但很實際地表達眼前所見的方式,對新一輩的畫家也非常震撼。不過,兩者對細節的忽略是基於不同的出發點:馬奈要表現的是所看到的實際景象,之後的印象派畫家們卻是要傳達一個即刻的感受。儘管兩者在藝術創作上有很多基本概念的相異,彼此在後來的職業生涯也漸行漸遠,但之間的相互影響無庸置疑,他們也共同為現代藝術立下一個新的里程碑。
(全文閱讀588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