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屆威尼斯雙年展開幕暨金獅獎頒獎典禮
澳洲館獲國家館金獅獎,Mataaho藝術團奪最佳藝術家
第六十屆威尼斯雙年展於4月20日在威尼斯雙年展總部吉烏斯提尼安宮(Ca' Giustinian)舉辦開幕式,正式向公眾開放,並頒發眾所矚目的金獅獎獎項。此次典禮由3月甫上任的威尼斯雙年展新任董事會主席皮耶塔洛.布塔佛科(Pietrangelo Buttafuoco)開場,接著由本屆總策展人阿德里安諾.佩德羅薩(Andriano Pedrosa)贈予終生成就金獅獎獎座給巴西藝術家安娜.瑪麗亞.瑪悠利諾(Anna Maria Maiolino)和土耳其藝術家尼爾.亞爾特(Nil Yalter)。
同時,由大會評委頒發國家館金獅獎、國家館特別提名獎、最佳藝術家金獅獎、藝術家特別提名獎,以及最佳青年藝術家銀獅獎等。評審團主席為美籍藝術史學家茱莉亞.布萊恩─威爾森(Julia Bryan-Wilson),另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工作者:印尼學者阿莉亞.史瓦史蒂嘉(Alia Swastika)、奈及利亞藝評人 奇卡.奧克克─阿古魯(Chika Okeke-Agulu)、義大利策展人愛蓮娜.克里帕(Elena Crippa)和長期生活在哥倫比亞與法國兩地的策展人瑪麗亞.伊內斯.羅德里格斯(María Inés Rodríguez)。
澳洲館主題「親友」獲國家館金獅獎青睞
今年有高達九十個國家館參展,最終由坐落於綠園城堡的澳洲館奪冠,取得國家館金獅獎。澳洲館的展覽主題「親友」,為藝術家阿爾奇.摩爾(Archie Moore)的自傳式文獻展,用另類表現方式陳述「第一民族」(First Nations)的歷史。摩爾爬梳自身卡米拉瑞族(Kamilaroi)、比甘布爾族(Bigambul)、英國和蘇格蘭等多重血緣脈絡,將所有家族人名用粉筆一個個寫在展場的牆面上,「整整六萬五千多年世代的人們,此時此刻重聚於同一座空間中」,摩爾在創作自述中寫道。
走進澳洲館猶如來到黑盒子劇場,中央有一座擺滿A4文件的平台,記載澳洲原住民族死於殖民者統治的事件,平台下浸泡在一池水潭中;水面波光粼粼,彷彿暗指往事潛藏於歷史洪流深處,如真似幻。觀眾憑藉微弱的燈光繞著平台移動,同時摸索周圍牆面蔓延到天花板上的白色粉筆文字。同樣是文字,平台上是冷冰冰的制式公文,牆壁上則是活生生的人名,由藝術家在現場歷經數個月書寫而成。評審團認為,澳洲館如此詩意靜謐的空間,既深刻控訴又充滿溫柔美感,如歌謠般千迴百轉,娓娓向眾人悼念被掩蓋而逐漸消逝的歷史。
本屆國家館特別提名獎頒給位在毗鄰主展場軍火庫外的科索沃館。科索沃館今年展出多倫蒂娜.卡斯特拉蒂(Doruntina Kastrati)的創作,主題為「金屬與肌膚的沉默迴音」。卡斯特拉蒂的靈感來自在土耳其軟糖(Turkish Delight)生產線上日夜勞動的母親,藝術家透過巨型金屬雕塑模仿土耳其軟糖中的核桃外殼,以及女工們長期站立而彎曲變形的膝關節。這些雕塑象徵了母親與其他女性勞工在父權社會生產經濟結構中處於邊緣的現實。在頒獎典禮上,評審表示,當觀眾在雕塑中穿梭、觸摸、倚坐,可以感受到伴隨雕塑裝置發出的訪談和環境音效,同時反思女權議題,進而營造出女性主義對話的場域。
Mataaho藝術團為最佳藝術家
在本屆威尼斯雙年展「處處都是外人」中,來自紐西蘭毛利族裔的四位女性藝術家組成的Mataaho藝術團(Mataaho Collective)奪下了本年度最佳藝術家金獅獎。Mataaho藝術團成立於2012年,四位成員包含艾連娜.阿拉貝蕾─貝克(Erena Arapere-Baker)、莎拉.哈德遜(Sarah Hudson)、布琍姬.日瓦蒂(Brigit Reweti)、德里.德.陶(Terri Te Tau),她們藉由毛利文化的集體生產模式,共同完成無法獨自一人執行的藝術。此次展出作品〈Takapau〉利用四百八十枚金屬扣環與棘輪,結合6公里長的貨物捆綁帶,編織出一面200平方公尺的巨型網狀作品,在軍火庫展區的第一展間迎接觀眾進入主展場。
〈Takapau〉從上而下包覆著整個空間,灰色綁帶在光線下映出斑紋陰影,與實際的編織紋路相映成趣,虛實線條在空間中環繞、跳躍著。評審指出,此作除了造形優美,驚人的大型規模更突顯了集體創作的創意和撼動力。而藝術家們表示,這些媒材是向她們的工人階級家庭致敬,並期望闡發毛利民族的編織藝術傳統。
本屆首度參展的奈及利亞裔英國籍藝術家卡莉瑪.阿莎杜(Karimah Ashadu)抱回最佳青年藝術家銀獅獎。阿莎杜善於影像和裝置創作,主題多圍繞奈及利亞當地與海外的族群文化。此次參展作品為兩件2024年新作〈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花環(機械男孩)〉和〈機械男孩〉,前者是一件模仿汽車輪胎外觀的圓形黃銅浮雕,後者為一部影像作品。影片講述奈及利亞舊都拉格斯(Lagos)的非法摩托計程車文化,又稱「歐卡達」(Okada)。藝術家透過跟拍及訪談,揭露這群車手的矛盾處境:他們一方面極力追求社會所賦予的強壯男性氣質,另一方面又負擔從鄉村移居都市的脆弱生存條件,形成反差對比。阿莎杜敏銳地藉由摩托車陽剛的器械、車手們的身軀和肌膚特寫,以及人物的服裝配件,呈現出社會中細膩的衝突、緊張和壓抑感。
兩位藝術家特別提名獎,分別由薩米亞.哈拉比(Samia Halaby)還有拉.喬菈.波夫萊特(La Chola Poblete)奪得。哈拉比是一位巴勒斯坦裔美籍藝術家,她在戰後隨家人移民美國,受到當時抽象表現主義與蘇聯前衛藝術運動影響,結合她原生的伊斯蘭文化背景,創作出一系列的抽象構成繪畫。評審們認為哈拉比的參展作品〈黑色是美麗的〉突破人們對形狀和符號的學院式教條框架,不僅顯現了個人想像力的話語權,也強調跨領域、跨區域、跨族群,相互理解共好的重要性。波夫萊特來自阿根廷,是一位跨性別藝術家,她的創作觸角多元,包括錄像、裝置、行為表演、攝影和繪畫。作品中重複出現的酷兒形象表現藝術家摸索自我意識的歷程,並結合了南美洲的宗教和庶民文化。此次作「Vírgenes Chola」系列透過水彩的液態流動性、彩色織物以及攝影作品,用酷兒和跨性別的角度重新理解西方宗教的聖像以及原住民族的精神生活實踐。(全文閱讀589期藝術家雜誌)
【6月專輯│第六十屆威尼斯雙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