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和的藝心與二用
盛清時期宮廷畫家郎世寧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治武功達鼎盛,治世期間幾佔大清國祚一半。盛清時代中國與歐洲的文化交流透過西洋傳教士做為橋梁而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尤以耶穌會(Society of Jesus)傳教士在這歷史舞台扮演無比重要的角色。
西方科學知識與文化隨傳教目的被引入中國,為此形塑出雜揉的文化特質。中國書畫發展史上,盛清時代出現一種被稱作「海西畫派」的特殊表現,嚴格來說並非正式名稱,而更像一種後世針對特定畫法或風格的描述,並以當時的宮廷畫家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為核心人物。他原是耶穌會士,入華後改漢名為「郎世寧」,畫史對他最典型的評價便是「中西合璧」。
中國古代宮廷因應儀典而設畫院,畫家以圖證史,服務帝王和朝廷。正式畫院制度可上溯五代後蜀及南唐,但其實早在秦漢時已有畫工服務宮廷之事蹟。皇家畫院最活躍昌盛者當屬北宋徽宗朝代,除有完整的宮廷畫師選拔制度、職銜,更設有畫學專門培育繪畫專才。當時畫院機制已然完備,後經各代承襲、演進。清內廷亦設有畫院機構及相應規制,並有百餘名畫家供職。雍正時代造辦處設「畫作」,乾隆時又成立「畫院處」、「如意館」。清宮畫家中有若干西洋傳教士,他們擁有多樣身分及專業涵養,為清代中國美術開展出斑爛多彩的新局面,本文探討的郎世寧可謂其中關鍵。
獻藝與傳教:入宮供職的西洋畫家
15世紀起,大航海時代和地理大發現激起舊帝國主義、殖民拓展、海上霸權爭奪及經貿資源角力浪潮,各國教會組織透過新航道並在「保教權」的維護下派傳教士赴東亞傳教。中國擁有廣袤領土、豐饒物產、龐大人口及經貿市場,是履行傳教聖職的絕佳地域。耶穌會於16世紀在法國巴黎成立,陸續遣重要人士來華,如神父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和利瑪竇(Matteo Ricci),這些先驅是在華傳教開拓者之一,他們倡導學術傳教的「適應策略」,並鑽研中國典籍和尊重傳統儒學文化,頗受士人們敬重。值得一提的是,並非所有修會都一致認同耶穌會的適應策略,如方濟各會、多明我會等便曾對中國禮教問題進行爭論。禮教爭端造成教士派別間的內部鬥爭,致帝王下諭禁教(但未徹底執行);康熙末年又有傳教士涉入皇子奪嫡風波,雍正後全面禁教更加嚴厲。可以說,中國皇帝對西方宗教的態度從一開始的寬容轉為排斥,造成許多傳教士履行聖職時尤為困難。
透過教會指派或在華傳教士引薦而來者,莫不受過高等教育並擁有特定學養,舉凡地理測繪、天體曆法、機械、音樂、工藝美術、醫藥、建築、鐘錶等,各有所長。盛清經濟與社會發展穩定擴張,引進的西方科學知識和「奇技」得以疏通影響。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對西方宗教並不感興趣,更多是對西學技藝的仰賴。他們很清楚傳教士動機乃服務宗教超脫俗世之使命,卻在一定程度上接納傳教士的入世手段──獻藝,汲取並借重其專才為宮廷服務。
出身米蘭的郎世寧,少年時代開始習畫,目前學界尚無法斷定其師承對象,但能肯定他在當地濃厚藝術風氣薰陶下受過紮實的西洋繪畫訓練。他十九歲(1707)入耶穌會,為教堂繪製聖像、祭壇畫等,並被派遣至義大利北部的熱那亞,兩年後赴葡萄牙,欲經海路轉往中國。在此期間,郎世寧曾為教堂繪製壁畫並為王室成員畫肖像。1714年奉派來華,隔年抵澳門(當時澳門是葡萄牙人來往中國、日本、東南亞及歐洲之間貿易傳教的重要樞紐),而後他從廣州啟程赴北京,並由馬國賢(Matteo Ripa)任翻譯進謁面聖。經此,郎世寧遂以御用畫師身分在清宮服務,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歷時五十一年之久。
馬國賢於1715年寄至羅馬的信札記載,當時身為外科醫生的修士羅懷中(Jean-Joseph da Costa)和郎世寧在該年12月21日同時入宮,康熙次日看見郎世寧的一幅犬畫很是欣喜,也看了羅懷中帶來的一些器材。兩位修士還帶了執業所需的大量書籍及工具,讓聖上留下良好印象。康熙詢問郎世寧是否擅繪人物,以及是否了解透視;畫家回答:他會畫人物,其他則略通曉。
盛清三帝看待傳教士和西方技藝的態度有所不同。康熙期盼將西洋工藝導入內廷,強調對西藝的鑽研;雍正雖禁教,但器重西洋學識,汲西法之長加以發展和運用;乾隆本身愛好藝術,更多關注文藝賞玩層面。正因如此,郎世寧於清宮供職期間奉命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如何使用中國傳統畫材(如毛筆、顏料、絹、宣紙)和規制(構圖布局、詩書畫印、裝裱等),雖秉持獻藝傳教的初心,尚且須適應帝王品味,並調和中國文化傳統與原生文化間的諸多隔閡。
兼容與折衷的新體:郎氏海西風格
郎世寧入宮時已是康熙54年(康熙61年聖祖駕崩),有關他在康熙朝的創作活動檔案並不多見,較多繪事紀錄見於雍正、乾隆年間。隨著如《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等內務府活計集成文獻或傳教士信件檔案的揭露,使後世能更全面了解郎世寧。
雍正元年(1723),郎世寧作〈聚瑞圖〉並以象徵吉祥的並蒂蓮、子孫滿堂的蓮蓬和蓮子、五穀豐登的稻穗、寓意團圓和諧及開枝散葉的荷葉(荷與和、合同音),加以「雙穗」插入瓶器,寓歲歲平(瓶)安。瓶器造形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雍正時代〈青瓷弦紋盤口壺〉極為相仿。此圖乃現存最早有年款的郎世寧畫作,為賀雍正登基,採取自宋元以來象徵聖人治世之母題,畫幅右上方更有宋體小楷題識,並以精熟西法結合中國傳統工筆繪畫,對物像輪廓及透視有精確掌握。設色雅緻,瓷瓶及器座有來自右側光源的明暗變化,植物栩栩如生,花卉及瓶器無論質感或量感均寫實逼真,頗近歐洲靜物畫。實際上,類似結合瓶花擺設並富有吉祥寓意的「歲朝清供」或「博古圖」等,自宋元以來已發展成特殊的中國靜物母題。〈瓶花〉同樣也能看見牡丹花葉和瓶器的精湛描繪,充分展現郎世寧表現立體的堅實畫功,畫上亦有「臣郎世寧恭畫」的宋體小楷。據研究顯示,雍正年間郎世寧的作品多以明刻版的宋體字題款,學者推測此畫作於雍正朝代,畫中瓷器形制宛若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明宣德年〈青花牽牛花卉紋折方瓶〉。瓷器入畫之風尚不僅反映18世紀清代精緻藝術的高度發展,更突顯郎世寧以實物進行寫生的作畫方式。(全文閱讀590期藝術家雜誌)
【7月專輯│宮廷畫家的突破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