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表象之下
薇薇安.邁爾:看不見的工作
紐約攝影博物館/2024年5月31日~9月29日
我想沒有什麼是永恆的。我們必須為其他人騰出空間。這是一個輪迴──你上車,就必須走到終點,然後其他人也有同樣的機會走到終點,如此循環。──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
2007年,芝加哥電影製片人兼攝影師約翰.馬盧夫(John Maloof)在一場倉庫拍賣會上,以不到400美元的價格買下裝滿上百卷膠卷的盒子。當時的他八成沒料到這不僅是個物超所值的投資,更是一個足以改變當代攝影史的發現。在整理膠卷的過程中,馬盧夫發現它們捕捉了1950年代、1960年代紐約與芝加哥的街頭風景,而這些影像不同於一般的休閒快拍,帶有攝影史上街拍大師的藝術影子。這些照片出自誰手呢?當時沒有人看過,也無人知曉。馬盧夫費盡心思地深入調查,透過接續得手的私人物件、底片膠卷、採訪內容等拼湊出這位鏡頭後神祕客的人生故事──原來這些照片都來自薇薇安.邁爾,她從沒受過專業的攝影訓練或是以此為業,只是個以攝影為興趣、過著低調生活的保姆,且終其一生從未向外界展現自己的攝影作品。馬盧夫成為第一個將邁爾作品公諸於世的人物,並在2009年邁爾逝世後開始將其作品建檔並廣泛推廣,調查研究的過程也以紀錄片《尋秘街拍客》(Finding Vivian Maier)的形式在2013年將邁爾的故事推向更廣大的群眾。
在作品公諸於世十多年後,這位攝影師總算在家鄉紐約迎來第一場展覽。紐約攝影博物館(Fotografiska New York)的「薇薇安.邁爾:看不見的工作」不僅是首次在紐約,更是首次在美國舉辦的邁爾大型回顧展。此次展覽由馬德里diChroma攝影(diChroma photography)和紐約攝影博物館共同策畫,並與芝加哥約翰.馬盧夫收藏(John Maloof Collection)和紐約霍華德.格林伯格畫廊(Howard Greenberg Gallery)合作,展出約兩百卅件作品,涵蓋1950年代初至1990年代末期邁爾的創作生涯,包括彩色及黑白照片、少量印製於拍攝時期的古董相片,以及邁爾逝世後再印製的現代相片、超8釐米影片(super 8 films)、錄像與音訊,全方位展示邁爾豐富而多層次的檔案庫,是戰後美國及其美國夢的迷人見證。邁爾透過街景與人行道記事和肖像,精準地描繪了她的時代,細緻記錄了1950年代至1990年代紐約和芝加哥的城市結構與社會政治變遷,以攝影和電影創造出豐富而複雜的視覺語言。此外,在「看不見的工作」題旨下,展覽透過聚焦邁爾創作的重要主題揭示其作品的廣泛度,除了為人所知的街景紀錄、肖像和自攝像,也包含手勢、碎片化和重複性、彩色攝影和錄像電影等其他主題面向,揭露觀看邁爾創作的新切角。
邁爾1926年出生於紐約布朗克斯(Bronx),母親是法國人,父親是奧地利人。她在紐約和法國之間度過了童年,並在1940年代末開始探索攝影,而她的第一台相機是僅有簡單基礎設置的柯達布朗尼相機(Kodak Brownie)。1951年,邁爾回到紐約擔任保姆,這也是她接下來近四十年的職業。在紐約擔任保姆的那段日子,她購入了一台祿萊相機(Rolleiflex),透過攝影鏡頭雕琢出自己的視覺語言。攝影成為邁爾理解世界並自由表達自己的方式之一,她的攝影語言時常被形容同時帶有源於法國人文主義攝影(Humanist photography)和美國街頭攝影(Street photography)的影子。
薇薇安.邁爾 紐約中央公園 1959年9月26日
©Estate of Vivian Maier, Courtesy of Maloof Collection and Howard Greenberg Gallery, NY
街拍攝影時常是帶有距離感的,但是當邁爾漫步於城市時,她偶爾定睛於某張面孔,靠近並拍攝;有時她會和對方交談幾句,但不會逗留太久。邁爾拍攝的每一幅肖像都是瞬間的正面拍攝,在被攝者來得及掩飾自然流露的表情前,巧妙地躲避淪為擺拍的造作感。(全文閱讀591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