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的世界史
從2024巴黎奧運與帕運大展回看奧運精神與藝術創造
每四年舉辦一次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和帕拉林匹克運動會今年在巴黎盛大開場。多數人都知道這是巴黎繼1924年之後再次舉辦這場國際體育盛事,只有極少數的人清楚,其實這是巴黎第三次迎接奧運的到來,可能更少人才了解為什麼奧運會使用的官方語言是法文和英文,且必然是法文置於英文前面。對主辦單位而言,第卅三屆現代奧運與帕運不只是體育界的盛事,更是一個全(世界)民共襄盛舉的活動。因此,不僅巴黎市卯足全力,將極具盛名的花都變為一座令人驚豔的體育大城,法國政府也動用全國各地的資源來協助,共同把這塊文化與體育大國的招牌擦得更加閃亮。
右/巴黎造幣廠「金、銀、青銅─奧運獎牌史」展場一景(攝影:唐忠珊)
巴黎畢竟是全球數一數二的文化之都,加上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館──羅浮宮的加持,除了各類體育活動之外,相關文化活動也是這次巴黎奧運與帕運的另一大重頭戲。首先是羅浮宮「奧林匹克精神─現代發明.古典遺產」(展期至9月16日),主要介紹現代奧運的起源以及致力推動的成員與國家;接下來有移民史博物館(Musée de l'histoire de l'immigration,位於金門宮〔Palais de la Porte Dorée〕)的「奧林匹克精神─一段世界史」(展期至9月8日),透過每一屆奧運來敘述其動盪的歷史。兩場特展以體育為主軸,聚焦歷史與世界脈絡。巴黎造幣廠(Monnaie de Paris)的「金、銀、青銅─奧運獎牌史」(展期至9月22日)則是以該館特長介紹所有參賽選手都期望獲得的獎牌;而巴黎時尚博物館(Palais Galliera)的「運動的流行#2」(展期至2025年1月5日)以服裝的演變為主軸,介紹不同時代的運動服裝。這些或許不是最重要的,但在關注和探討體育賽事時,卻又都是必要且不能忽視的環節。至於對現代科技有興趣的人,則可以到盧森堡美術館(Musée du Luxembourg)了解「競賽:設計與運動─面向未來的歷史」(展期至8月11日),認識相關的體育科技及電競內容;該展覽展出的一些器材也正反映巴黎萬神殿(Panthéon)的帕運主題特展「帕運歷史:從運動融入到社會包容(1948-2024)」(展期至9月29日),更進一步了解帕運的由來。如欲欣賞各種以運動主題所創作的藝術作品,那就真的要在巴黎的大、小博物館內持續奔走,或是到位於巴黎跳蚤市場的馬克.梅森藝廊(Galerie Marc Maison)推出的「奧運藝術─巴黎製造,1881-1950」(展期至9月18日),都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項。
本文綜觀以上展覽,回顧奧運淵遠流長的歷史軌跡,從中側寫藝術創作在奧運及其文化的形塑中所扮演的角色。
奧運精神的復興:從無到有,其步履蹣跚的開頭
眾所周知,奧運是源自於古希臘的運動競技。其源頭雖然眾說紛紜,但學者專家一致同意,它是對眾神之王宙斯的敬獻,這些競技活動便是屬於祭神大典的一部分,舉行的地點奧林匹亞(Ολυμπία)位在伯羅奔尼撒半島西北部,是祭拜宙斯的宗教中心。史料最早的紀錄是西元前776年,當地每四年為一個週期的紀年方式就是從這個時間開始,但實際上應該在更早以前即已經存在。到了西元前260年,古希臘文明全境都採用這種紀年方式。當時的競技活動是由各個地區、城市自行主辦,因為皆以祭神為主,所以並不僅限於體育活動,也包含詩歌、戲劇等藝文類別的競逐。這些競技活動即使是後來在羅馬帝國時期也非常盛行,直到狄奧多西一世時才因其異教的特質明令禁止。現代的奧運雖然已經和宗教祭儀全然無關,不過基於歷史與承傳的象徵意義,現在每屆奧運的聖火都會在奧林匹亞的赫拉神廟遺址點燃,而且一定是利用太陽光聚焦的原理起火,以展現它的神聖與至高無上。
右/5918701有紅色人像的黑色陶盤,安提豐地區的繪畫方式 約西元前490年 出土於雅典 巴黎羅浮宮藏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Christian Larrieu
第一屆現代奧運於1896年在雅典舉行,對於在1821年才脫離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獨立的希臘而言,無疑是一個展現自己國家文化的大好機會。雖然在敘述這段歷史時,大部分的人只記得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這位堅信體育活動可以化解世界紛爭、促進和平的法國男爵,但實際上當時許多法國和希臘的政治人物也都積極參與,雙方的研究人員與考古學者更是不絕地提供從文獻或是考古挖掘得知的古希臘時期各種運動競技的史料。在眾志成城的密切合作下,第一次奧林匹克會議於1894年在巴黎索邦大學(Université de la Sorbonne)舉行,而這場由法國運動協會(Union des sociétés francaises de sport)出面籌畫的會議不僅確立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Comité International Olympique,以下簡稱「奧委會」)的成立,也決定第一屆現代奧運在1896年於雅典舉行;第二屆移師巴黎,並且在世界博覽會的架構之下舉辦。這也是法文做為奧運會的第一官方語言的原因,同時奧委會總部原本設在巴黎,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顧拜旦男爵在1915年將總部遷至瑞士洛桑,直至今日。
顧拜旦男爵曾旅居英國,自身也熱愛運動。他對來自英國的運動強身、也可以強國的概念十分贊同之外,更覺得古希臘城邦之間會先暫停彼此征戰而以競技活動為優先的精神很值得推崇。儘管古希臘城邦之間的停戰主要是為了祭神,並且讓往來的選手和遊客不受到戰火波及,而不單是因為舉辦競技活動,但顧拜旦男爵倡導的基本整體概念受到廣泛認同。雖然他個人的一些其他觀念和看法在現在看來絕對有極大爭議,甚至是被唾棄的,不過一般並不否認他對推展整個體育活動的決心以及他在籌備奧委會時的貢獻與努力,這應該也是在提到現代奧運時一定少不了他的原因。此外,這個活動並非只出自顧拜旦男爵一己的想法和倡議,而是經過眾多研究學者持續討論後的結果。18世紀時發現的各種希臘遺跡與文物出土後,大大地強化歐洲人對古代奧運的認識與想像,而19世紀末期的大國博弈更加深了希望能夠透過體育競技來維持和平的願望,現代奧運的雛型就是在此時出現。
當雅典在1896年舉辦第一屆現代奧運時,對希臘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向世界彰顯自身文明的最佳舞台。然而這場競技活動雖然承傳自古希臘,但所有專家學者對其實際所知相當有限,只能根據少數文獻與文物的記載和線索重新創造出一場新的「事件」。首先,在競技項目方面,古希臘雖已經有現代人熟知的田徑運動,許多細節卻都是從文獻資料中得知,除了跑步之外,其他如標槍、鐵餅等項目都是先從藝術品上看到,之後才慢慢發展出新的規則,其中也包含廣受歡迎的摔角運動。而今日運動愛好者熱中的馬拉松更是現代奧運的一個全新發明,其靈感出自古希臘傳說故事,敘述在雅典與波斯的爭戰時期,一位信使為了傳達希臘人戰勝波斯人的捷報,從馬拉松不停歇地一路跑到雅典,經過約40多公里的奔跑之後終於精疲力竭地抵達目的地,在嚥下最後一口氣之前說出「我們勝利了」。當初極力倡導這個項目的19世紀法國歷史與語言學家米歇.布雷亞爾(Michel Bréal)認為這種堅持到最後的精神非常值得讚許和弘揚,他不僅大力爭取這個項目,還提供第一個馬拉松獎盃的製作概念,所以它又被稱為「布雷亞爾獎盃」。
第一屆現代奧運的舉辦自然備受矚目,並且也是國際賽事,實際上卻只有十四個國家、兩百多位選手參與,而且當中多半是希臘人。這是因為只有極少數國家有所謂的籌備人員,再加上所有參賽者都必須自行負擔交通、食宿費用,還規定只有業餘的男性選手才能參加⋯⋯。儘管如此,第一屆奧運正式展開,並且非常成功,主辦單位決定四年後在巴黎跟世界博覽會同時舉辦。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馬拉松之外,第一屆雅典奧運還有另一個創舉──頒發獎牌。因為古希臘競技中的勝利者並沒有獲得現代人熟悉的獎牌,只有一條綁在頭上的紅色羊毛布條以及一片棕櫚葉,到了比較晚期的時候,勝利者的頭上才出現用神廟旁的橄欖樹枝葉編成的冠冕。雖然好像只是象徵性的獎勵,但這些勝利者都被視為城邦的英雄,之後也會獲得來自各方的禮品。而在第一屆現代奧運中,除了保有冠冕並添加了獎牌,其跟現代人所認知的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比賽中只有第一名和第二名,而且是頒發銀牌與銅牌;只有馬拉松競賽的得主是獲得著名的布雷亞爾獎盃。除了一手促成現代奧運的誕生外,第一屆賽事的獎盃、獎牌也都是在巴黎製造,前者是由珠寶工匠操刀,而後者的製作則由經驗豐富的巴黎造幣廠肩負起這個重責大任。從此以後,只要是在法國舉辦的各類奧運會,無數的獎牌都是由這家全世界最古老的公司(參閱《藝術家》580期)負責,2024年的巴黎奧運獎牌當然也不例外。不僅布雷亞爾獎盃富有強烈的希臘文明象徵意涵,第一屆奧運的獎牌也是由熟悉希臘神話的藝術家設計,獎牌正面是宙斯與勝利女神,背面則是希臘象徵性的建築。
右/1896年第1屆雅典奧運獎牌(正面) 青銅 設計:朱爾─克雷蒙.夏普蘭(Jules-Clément Chaplain) 巴黎造幣廠藏 ©Monnaie de Paris
1900年第二屆奧運在參加人數和國家數量雖比起第一屆有明顯增加,總體來說卻非常失敗,因為各項競技都跟世界博覽會的內容混在一起,整體活動時間長達六個月之久,最後眾人只對盛大的世界博覽會印象深刻,但沒有人記得奧運。儘管如此,第二屆奧運也有一些關鍵的創舉,最重要的便是女性選手爭取到參賽資格。顧拜旦男爵從一開始就大力反對,他認為運動跟女性並無關係,而且會破壞她們纖弱的身軀和柔美的面容。但在女性運動員大力爭取下,主辦單位終於同意純女性的競賽項目。如同在古希臘時期,女性雖然不能參加最重要的祭神競技,但可以參加一些女性之間的運動競技;第二屆奧運在九百多名運動員中有四十幾位女性,參加網球、馬術、高爾夫球、板球和帆船等項目。另外一個創舉是:金牌的出現,將之頒發給勝利者,銀牌和銅牌則由第二名、第三名獲得。不過,因為整個賽期太長,同時又有世界博覽會,不僅獎牌的名稱怪異,形狀和體積也以博覽會為準則(獎牌呈長方形,正面文字寫有「世界博覽會」,背面寫著「肢體練習與運動」),更匪夷所思的是有些選手甚至不知道自己有獲得名次,因為獎牌是在所有賽程結束後才一起頒發。
即便第二屆奧運並不能算成功,但為了證明這個體育賽事的世界性,四年後繼續在美國的聖路易城舉辦第三屆奧運,並且仍舊與世界博覽會並行。由於太過龐大的交通費用,使得這屆參賽人數是整個奧運史中最少的,也因此美國將本屆大部分獎牌納入囊中,也讓他們意識到體育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特別要提到的是,這屆奧運也強化美國白人社會中的種族優越感──他們居然在賽會中舉辦「人類學日」,邀請其他各色人種共同參加競賽;而這些不熟悉規則、從未經過訓練和準備的參賽者,自然輸給了白人選手。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此類種族歧視的論調和行為難以計數,就連最初的「強身健國」概念也不例外,因為除非是生活和財力優渥的中產階級或貴族階級,一般人既沒有時間也不具經濟能力來從事各類體育活動。而在只有業餘選手才能夠參賽的條件下,許多限制不言而喻。幸好現今的世界已經大不相同,整個奧運的發展也已經遠超出當初創辦者的想像。
1908年第四屆奧運原本將由羅馬主辦,但因1906年受到維蘇威火山爆發的影響,義大利全國經濟陷入困境,是故由倫敦接手,並且將它融入英法博覽會(Exposition Franco-Britannique)。運動員在開幕進場以及運動的表演就是從這屆開始,也是在這屆出現了第一位來自非洲的白人(作者註:例如當時仍為英國殖民地的南非代表隊中只有白人選手)奧運金牌得主,以及第一位非裔美國人代表美國參加國際競賽,並且榮獲金牌。而馬拉松的距離42.195公里,也是在這一屆確定:因為起跑點改在溫莎堡,比原本預定地點遠了一些,就此成為奧運馬拉松賽程的官方距離,並沿用至今。第五屆奧運終於不再附屬於其他活動而獨立主辦,同時整個會期也縮短為兩週多,而且這次在斯德哥爾摩的運動會更是第一次全球五大洲都有成員參加,成為真正全球性的國際賽事。
當奧委會在1912年選定柏林舉辦第六屆奧運時,他們希望能夠發揚奧運的和平概念,藉此緩和歐洲緊張的國族主義氣氛,讓戰爭不致發生。然而事與願違,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4年爆發後,奧委會在1915年決定取消柏林奧運,同時顧拜旦男爵也決定將總部從巴黎遷到洛桑。(全文閱讀591期藝術家雜誌)
【8月專輯│2024巴黎文化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