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我們的遊樂園
法蘭西斯.艾利斯:跳彈
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2024年6月27日~9月1日
踏進展場,首先會被十幾雙小眼睛盯上。它是一件背景貼滿金箔的繪畫作品,上面眨著不同大小的眼睛,棕色、藍色、綠色等眼珠子與你互望。該作品靈感來自法蘭西斯.艾利斯(Francis Alÿs)2016年在伊拉克難民營拍攝的照片,當時他在一篇日記裡寫道:「如何才能理解孩子的恐懼?如何將不可接受之事融入其中?一部虛構的作品能否證明一場人類的悲劇?」
「法蘭西斯.艾利斯:跳彈」展場一景
©Max Colson / Barbican Art Gallery
艾利斯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的個展「跳彈」是嘻鬧的。它是一個沉浸式的遊樂園,左邊有孩子在打水漂兒,右邊有幾個孩子在變換花樣地跳繩,遠一點的角落有孩子們抓著蝸牛競速、耳邊傳來樹枝和雪球相擊的吱吱聲,還有孩子們坐在手工打造的滑板車上順著鵝卵石道路滑下得嘎嘎作響。觀眾坐在帶輪子的矮凳上咻地像是溜進老彼得.布魯格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1560年的〈孩童遊戲〉畫作裡,而這正是藝術家最初的靈感來源。艾利斯自1999年開始創作「孩童遊戲」系列,並以該系列作品代表比利時參加2022年威尼斯雙年展。此系列第一次在倫敦亮相的展覽規模甚大,共包含來自世界十五個國家拍攝的四十部影片,加上繪畫、最新創作的動畫以及爬梳「遊戲」概念的文本,從不同的媒材和視角進一步深化他對遊戲、公共空間、自由和社會規範的探討。
艾利斯於1959年出生於比利時安特衛普,先後在比利時和義大利接受建築師的訓練,並於1986年移居墨西哥城。面對新家園的城市化和社會動盪,促使他思考並以視覺藝術手段來回應多變的環境,創作手法跨越繪畫、攝影、錄像、表演和裝置藝術等多種媒材。艾利斯以其關注社會、政治和文化議題的作品聞名,特別擅長在日常生活中尋找靈感,探索個人行動在面對巨大社會和政治力量時的脆弱性與侷限性。藝術家本人將他的作品描述為「一種由片段、隱喻或寓言組成的話語辯論」。
艾利斯最常使用的媒材是自己的身體(據他而言,因為方便),透過看似無意義且不斷重覆的簡單行動來探索社會結構和空間紋理,揭露隱藏在表象下更深層的議題。例如在〈蒐藏者〉中,他拉著一個帶有磁性的玩具狗穿梭在墨西哥城的街道,吸附並搜集街上的金屬碎片,以此行為記錄時間與城市環境的變化。在〈實踐悖論1(有時做某事會一無所獲)〉裡,他推著一個大冰塊在墨西哥城街頭長達九個小時,直到它融化成一灘水,藉以探究雕塑和表演的關聯以及可能性。2000年的〈重演〉,艾利斯在墨西哥城一家店買了一把9釐米手槍,上膛後持槍遊蕩在街道上,最終在十二分鐘後被警察押走。他企圖模糊紀錄與虛擬的界線,質疑媒體對現實的扭曲和戲劇化。「信念移山」計畫則將「自己」擴張到「群體」,他要求秘魯利馬的五百名志工將沙丘從原本的位置鏟移10公分,呈現「最大的努力達成最小的結果」的荒謬行為,質疑生產和效率的經濟原則。參與者「無形的」記憶成為這件「有形的」作品的唯一見證。
「孩童遊戲」系列始於墨西哥城。艾利斯拍攝一個孩童在小丘上下追逐著一個罐子。直到他在英屬直布羅陀創作另一件作品,看到一群孩子在打水漂兒,石頭彈跳在水面上的路徑似是非洲與歐洲的虛擬連結,這個隱喻正好連結他的計畫裡欲探討的疆界與遷徙的議題。自此,艾利斯留意起孩童遊戲、空間和社會的關係。他到新環境時會先進行繪畫,以此方式幫助他沉靜和思考,同時也吸引當地居民的注意,從互動中了解孩子們玩的遊戲。這種即興創作的方式不僅豐富了他的影像內容,也讓作品充滿現場感和真實性。「我不會指導孩子們該如何表演,他們就是做自己平常在做的事,我只是一個紀錄者。」
與埃琳娜.帕爾多(Elena Pardo)、菲力斯.布魯姆(Félix Blume)合作拍攝於墨西哥瓦哈卡
有些遊戲有不分國界的共通性,例如墨西哥的「音樂椅」(Musical Chairs),孩子們隨著音樂圍著椅子轉圈,當音樂停止時,他們必須搶坐椅子。這個遊戲反映墨西哥社會資源的稀缺性和必須爭取機會的現實,同樣的遊戲我們稱之為「大風吹」。「一二三木頭人」遊戲在英國稱為「奶奶的腳步」、在北美叫做「紅綠燈」、在澳洲就變成「雷聲、天氣、閃電」,其他像是跳房子、打卡牌、紙飛機比賽等,名稱也許在不同國家各異,但都反映出遊戲是一個打破藩籬的共通語言。
與埃琳娜.帕爾多、菲力斯.布魯姆、阿傑邁勒.邁萬迪(Ajmal Maiwandi)合作拍攝於阿富汗巴爾赫(Balkh)
有些遊戲是因地制宜發展出來的,艾利斯尤其著墨地緣政治下孩童的處境。〈孩童遊戲#19:聖地足球〉記錄十幾個男孩聚集在伊拉克摩蘇爾(Mosul)的街道上踢足球。他們的背景是因美國空襲造成三百多人死亡的殘破廢墟。在伊斯蘭國聖戰組織控制下,摩蘇爾被禁止一切與足球相關的活動,違者會遭到公開處決,因此孩子們只能用想像的方式運球、傳球、進球。〈孩童遊戲#10:風箏〉影片裡的阿富汗小男孩熟練地操作風箏,當地孩子會在線繩上黏碎玻璃或小刀片,以在鬥風箏時取得勝利。但在塔利班政權的控制下,風箏已經被禁止。〈孩童遊戲#23:不要踩到線〉的場景在香港,一位小女孩在繁忙的城市裡一邊吟誦著打油詩,一邊跑跳並試圖不要踩到街上任何一條線──無論是斑馬線或是磚塊邊界,更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人與人之間不能跨越的距離。整座城市的壓抑無損小女孩的活力,上下課的走路通勤變成她越級打怪的遊戲。在〈孩童遊戲#30:因布〉裡,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小孩們聚集在一起發出一種尖蛻又和諧的音調招喚滿天飛舞的蚊子。他們藉此吸引瘧疾肆虐的元凶──雌蚊──並打死。我們在這些影片裡看到孩子所處的生活環境和政治情勢,以及他們如何用想像力在無力改變的環境中做出柔軟的妥協。(全文閱讀592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