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愛與慾
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
波多塞拉維斯當代美術館/2024年3月27日~9月29日
2022年香港M+與獨立策展人吉竹美香共同策畫草間彌生至今在日本以外最大規模的回顧展,展出逾兩百件展品,其中涵蓋繪畫、素描、雕塑、裝置及檔案資料等各種媒材,創下廿八萬訪客人次的參觀紀錄。同展在2023年移駕到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Bilbao Museum)繼續展出,如今巡迴到葡萄牙波多(Porto)塞拉維斯基金會(Fundação de Serralves)的私人美術館塞拉維斯當代美術館(Museu de Arte Contemporânea de Serralves),讓歐洲的觀眾有機會近距離一睹這位藝術傳奇與她風靡世界的「波點」。
草間彌生2009至2021年「我永恆的靈魂」系列於展場一景
Photos ©Filipe Braga
草間彌生無疑是日本戰後最富國際知名度的藝術家,她的作品在辨識度與藝術市場上都取得巨大的成功,也經常被再製、二創成各種衍生商品。她的成功模式想必是許多藝術家夢寐以求的,然而這樣的模式也讓她的作品被化約成一個符號或是單一形象,以至於在被廣大的觀眾認識、甚至吹捧的同時,亦被太過草率地理解。然而這檔由M+策畫、目前在歐洲巡迴展出的特展「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按時間之流分成六個子題:「無限」、「積累」、「全面連結」、「生物宇宙」、「死亡」和「生命的力量」,從草間彌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創作的繪畫出發,引導觀眾一路來到藝術家最近期的沉浸式作品,讓我們得以看見她在各個創作階段細膩的轉折。這同時是草間彌生在葡萄牙的首次大型展出,對於歐洲的觀眾會如何認識、回應這位藝術家的創作生命,也是一個有趣的觀察。
草間彌生 南瓜 2022 於波多塞拉維斯基金會園區一景
Photos ©Filipe Braga
相對於M+與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草間彌生在塞拉維斯當代美術館的展出稍稍受限於室內空間的格局,是故在折衷後將展出作品調整為一百六十件。然而塞拉維斯基金會園區廣大的腹地卻也為藝術家的大型雕塑〈南瓜〉與〈自戀庭園〉提供理想的展出環境。雖說「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是以線性的時間敘事闡述藝術家的創作發展,但各展廳展出作品的創作年代其實是交錯的。甫進入展間可以看到兩件小型畫作,一幅油畫、一幅版畫:從暗色的背景中浮現的紅色太陽,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口鼻;凌亂的筆觸像是勾勒出了洞穴,開口處卻布滿了網。兩件作品分別繪於1950年與1995年,縱使風格迥異,卻都是草間彌生的自畫像。第一展廳呈現草間彌生創作的三個核心概念:自畫像、無限與積累。草間彌生的創作一直以來都是從自我出發,在各種具象與抽象的符號間探索自我形象,並延伸至對人類生命、存在的思索。1957年,懷抱野心的她遠走紐約追求更自由的藝術世界,她曾言:「對於像我創作的藝術,亦即那種在生死間搏鬥、探究人類身分和生死意義的藝術來說,(日本)實在太小、太卑屈、太封建、太輕蔑女性。我的藝術需要更遼闊的自由、更寬廣的世界。」為此她還寫了一封信給喬琪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除了表達自己對其作品的傾慕,還直接在信中問歐姬芙怎麼樣才能在美國舉辦個展。當時的歐姬芙已成名在外,並且是名年逾七十歲的長者,而草間彌生確實去到了紐約,歐姬芙也於同年年底造訪草間彌生在紐約東村的工作室。來到紐約後的草間彌生從頭開始,放掉了過去在日本養成的風格,開始「無限的網」系列創作。在這系列的創作中,草間彌生以反覆堆疊的筆觸填滿整張畫布,藉此靠近「無限」的概念。與此同時她以類似的手法嘗試創作雕塑,將無數個塞滿填充物的小布袋安裝在家具或其他現成物上,這些填充袋既像孢子也像是腫瘤,營造出一種病態、蔓生的違和感。她將這系列的創作命名為「積累」。1960年間草間彌生大規模地創作「積累」系列,展出足跡甚至遍及歐洲。但如此狂暴且密集的創作對她的身心造成衝擊,讓她深受焦慮症困擾,導致不得不頻繁進出醫院接受治療。但也是在此時,草間彌生開始結合裝置與行為藝術於紐約與歐洲藝術圈嶄露頭角。
草間彌生 自戀庭園 1966- 鏡面不鏽鋼球 於波多塞拉維斯基金會園區一景
(攝影:陳宜艷)
1966年草間彌生首次展出戶外裝置作品〈自戀庭園〉,在威尼斯雙年展期間以非官方的形式自行展出。她將這些頭顱大小的鏡面銀球鋪在義大利館外的草坪上,並以每顆2美元的價格販售這些銀球。她刻意壓低定價以此批判藝術市場的重商模式,如此讓這件裝置作品不僅是一件雕塑,更是一個行為展演。
(全文閱讀592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