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傑 以思想的跨域回應時代的本質
在狂飆的1980年代,政治、社會氛圍的鬆動讓台灣的藝術與文化有了更多實驗、實踐的空間。受此鼓舞,具備才氣、好奇心與對突破的渴望,王俊傑成為台灣新媒體創作領域的先驅藝術家之一,一路發展出不受分類侷限、有著極高開創性的創作方法。無論其創作如何起始,規模之龐大與細節之精要,或連結至政治、文化、生命的尺度,王俊傑創作的終極所求都離不開對自由本質的思考,探視對自由的感知,更超越概念的疆界,啟動一件件宏大的計畫型態奇想。
王俊傑
問:從柏林回到台灣後,你以怎樣的策略發展創作?這些作品涉及主題有哪些階段性的轉變?
答:我的創作向來屬於計畫型的,圍繞一個主題開展出三部曲系列,一個完整的計畫可能就要花上十年,因此產量並不多。我屬於絕對理性型的藝術家,譬如要拍攝錄像,我會準備非常精細的腳本,進攝影棚前開非常多行前會議,確保每一環節能精準呈現。
2000年以後,我開始發展「微生物學協會」計畫,我虛擬了世界末日的來臨,自創「微生物學協會」研究世界末日即將發生時,人類要怎麼面對這個未來世界。第一個計畫「微生物學協會:衣計畫」參展了當年的台北雙年展,探討衣服與人類未來生存的關係。回到台灣後,我先是在一家服裝公司當藝術總監,有機會接觸許多特別、具實驗性的布料。這項計畫發展出的科技布料包括可以助眠的衣料,還有一種衣服可以治病,當然這些都是幻想的。後來在伊通公園的「微生物學協會:旅館計畫」效仿旅館抽屜擺放聖經,只是我擺放的是在世界即將毀滅時的生存和娛樂指南。還有一個計畫叫「克里南特星」,在這個計畫裡地球真的要毀滅了,有位博士提出要用最短時間離開地球或到安全處的計畫。總之,這些計畫充滿了幻想和對未來的想像,很悲情,因為這個世界終究是要毀滅的。
王俊傑 微生物學協會:衣計畫 複合媒材 空間裝置 2000(參展「2000台北雙年展:無法無天」展場一景)
做完「微生物學協會」系列後,經歷友人David的離世,我思考起人和人的關係、人與空間的關係:為什麼我的朋友突然消失了?我發展了三部曲的錄像裝置系列,即「大衛計畫」。後來我開始進行「若絲計畫」,若絲.賽拉薇(Rrose Sélavy)是西方當代藝術之父杜象(Marcel Duchamp)變裝使用的女性化名,這項計畫是透過杜象的藝術觀去看人類的文明。最近,我則以2017年在當代藝術館展出過的三頻道錄像〈激情〉參展法國阿爾國際攝影節,作品解構了德國新電影導演法斯賓德(Fassbinder)最後一部電影《霧港水手》(Querelle)的部分情節。
〈激情〉於2024年法國阿爾國際攝影節展出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