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無可觸達的臨界點,於虛無間創造
丹麥方舟現代藝術博物館「阿尼旭.卡波爾──未可見」展
撰文│洪昱溱.圖版提供│ARKE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藝術收藏+設計 2024年9月204期)
阿尼旭.卡波爾1998年作品〈世界的邊緣之二〉
Anish Kapoor, At the Edge of the World II, 1998.
Photo: David Stjernholm
「在我的實踐中,想法和問題不斷出現。我常說,身為藝術家我無話可說。我的意思是,我在作品中沒有什麼要傳達的訊息;相反,我的作品是一種物理媒介,透過它,我試圖探索那些看不見的或看到的一半——我所知道的那一半。」──阿尼旭.卡波爾(Anish Kapoor)
阿尼旭.卡波爾2015年作品〈沉降〉
Anish Kapoor, Descension, 2015.
Photo: David Stjernholm
阿尼旭.卡波爾2003年作品〈我的紅色家鄉〉
Anish Kapoor, My Red Homeland, 2003.
Photo: David Stjernholm
無盡的黑暗、旋轉的墨黑池水、一大塊血紅色的蠟……,這些裝置作品在丹麥方舟現代藝術博物館(ARKE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的展場空間裡等待著觀者的到來。「阿尼旭.卡波爾──未可見」(Anish Kapoor-Unseen)展覽精選了卡波爾40多年藝術生涯中的重要作品,這是博物館首度以如此大的空間呈現藝術家量體碩大的裝置作品,其中幾件作品甚至融入了博物館的建築當中,擾動了博物館空間的常態路徑。卡波爾2008年的作品〈記憶〉(Memory)擋住了博物館的門廳,2006年作品〈S曲線〉(S-Curve)中的倒影擴大並扭曲了周圍的環境,這是卡波爾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首次大型個展,藝術家擅長透過對材料、形狀、顏色和表象的獨特操控,玩弄人們對於現實的感知。他賦予了那些未可見之物——缺席和空虛——明顯的、感性的形式,例如2014年的作品〈沉降〉(Descension),讓水流入看不見的深淵,或者引領我們凝視〈記憶〉內部的黑暗。儘管這些作品的空間尺度令人印象深刻,但有些抽象而無法言說之物,總是被卡波爾隱藏起來──一些我們既看不到也不能完全理解的物事。
【九月專輯│ Adventures in Memory靈與思相遇,想像躍舞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