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影傳神300年
法蘭德斯藝術中的聖人、罪人、愛人與愚人
老彼得.庫克.范.阿爾斯特,〈東方三賢士〉(三聯畫),約完成於1530至1540年間。 Pieter Coecke van Aelst the Elder (1502-1550), Triptych with 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 Oil on canvas, about 1530–1540
© The Phoebus Foundation, Antwerp, Belgium.
在社群媒體與圖像時代高度傳播發展的今日,任一則爆紅影片都可能以網路管道吸引大眾,造成對特定人物、品牌、活動及背後理念與意識形態的廣泛關注和各種特殊社會現象,倘若回到距今500年前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當時的病毒式行銷樣態及其背後意味究竟如何?
現今活躍於紐約的年輕藝評家埃里巴坎(Osman Can Yerebakan)對加拿大蒙特婁美術館推出「聖人、罪人、愛人與愚人:法蘭德斯300年傑作展」所提的引言,饒富趣味而引人入勝,以15至18世紀之間經歷高速社會經濟繁榮的現今比利時北部(包含荷蘭南部,舊稱法蘭德斯地區)為背景,展覽揭示當時以西葡為首的帝國主義、奴隸貿易及資本主義世界因商業、旅行和開發的蓬勃發展使各地間的經貿連結日益緊密,為現代全球化社會奠定了基礎,於此同時,歐洲知識分子和商業精英的家園──特別是今比利時布魯日、根特和安特衛普等城市躍身為國際中心,來自世界各地的貴金屬、香料、糖和紡織品在此集散,不僅為當地帶來可觀的財富,歐洲史上最早的藝術市場也因應而生。
這些因經商致富的新興階級,藉由加入繪畫界的委託產業鏈而滿足自身地位,使從前依賴傭金收入生存的繪畫工作者身分,逐漸由技藝人員轉變為炙手可熱的藝術明星,尤其今荷蘭南部因此時期的藝術商業發達,接續成為這批開創藝術家的發展重鎮,他們重視現實表現、描繪人性故事的特色,開創出別具一格的法蘭德斯藝術潮流,引領長達300年的黃金時代。
魯本斯,〈水手和擁抱的女人〉,約完成於1614至1615年間。
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 A Sailor and a Woman Embracing, Oil on canvas, about 1614-1615
© The Phoebus Foundation, Antwerp, Belgium
馬西斯,〈謎語:世界養活了許多傻子〉,約完成於1530年。
Jan Massys (1509-1575), Riddle: The World Feeds Many Fools, Oil on canvas, about 1530.
© The Phoebus Foundation, Antwerp, Belgium
成立於1860年的蒙特婁美術館因曾受米哈爾.霍恩斯坦(Michal Hornstein)和雷納塔.霍恩斯坦(Renata Hornstein)捐贈逾百幅古代大師畫作而成為北美最重要的法蘭德斯藝術收藏地,此次特展除展示許多經典館藏,也由丹佛美術館(Denver Art Museum)及比利時安特衛普菲比斯基金會(The Phoebus Foundation of Antwerp, Belgium)支持,包含漢斯.梅姆林(Hans Memling)、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雅各.喬丹斯(Jacob Jordaens)和女畫家麥可蓮娜.沃蒂埃(Michaelina Wautier)等重量級畫作,在充滿活力,競爭激烈又快速變化的世界中,積極進取的城鎮居民和繁榮城市的畫作故事總是觸及罪惡、美德、慾望和愚蠢,也為觀眾指引一條時光隧道,以夢想、野心、恐懼和慾望的永恆題材,帶出與現世呼應的體會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