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德國當代藝術進駐生態
參訪柏林貝塔寧藝術家之家與斯圖加特孤獨城堡學院
近年來,德國成為歐陸當代藝術的重鎮之一,除了是德國的經濟實力與國際影響力提昇,也源自德國政府對於藝術產業在過去兩年挹注了更多資金,扶植更多機構和計畫,因此吸引來自全球各地的藝文工作者聚集。尤其德國在藝術駐地(Art Residency)機制生態的發展,更是日趨蓬勃、種類型態多元。
根據德國聯邦政府文化及媒體部(Die Beauftragte der Bundesregierung für Kultur und Medien,相當於國家文化部)所支持的國際視覺藝術協會(Internationale Gesellschaft der Bildenden Künste, IGBK)2023年統計,全德境內有一百一十一個藝術駐地機構,其中有三分之一集中在柏林及其周邊城市一帶。這些機構營運型態多樣:在申請辦法方面,有些開放不同領域的藝術家、策展人申請,有些則由駐村機構主動邀請;經費方面,有些需要駐村者自籌資金,有些機構則和各國政府合作選送人才,另外有些則是由機構全面招待住宿、創作經費,並提供生活零用金。
最後在環境方面,有些駐村機構位於偏遠的深山郊區,有些則坐落於繁華的都市鬧巷,藝術家在不同環境中能接觸到的影響因素、能建立的文化網絡因而有所差異。除此之外,德國政府還有兩個在義大利的駐村機構,也是由德國聯邦文化及媒體部支持運營,分別是在羅馬有百年歷史的馬西摩別墅(Villa Massimo)以及在威尼斯的德國威尼斯研究中心(Deutschen Studienzentrum in Venedig)。這些機構提供駐村的時間長短不一,從短期三個月到長期一年的計畫都有,端看藝術家創作類型和招募計畫的週期,而有不同的安排與參與方式。
在眾多駐地機構中,或許我們可以從兩個具體的案例:柏林貝塔寧藝術家之家(Künstlerhaus Bethanien)和位於斯圖加特的孤獨城堡學院(Akademie Schloss Solitude),以及藝術家們的實際駐村經驗,藉以一窺德國藝術駐地的結構與生態切面。
案例一.柏林貝塔寧藝術家之家
貝塔寧藝術家之家創立於1974年,今年剛好屆滿五十週年,其創辦人也是Res Artis的發起人米歇爾.赫特(Michael Haerdter)。貝塔寧藝術家之家成立最初源自藝文人士為了保存歷史建物「中央女執事學院和貝塔寧醫院」(Central Deaconess Institute and Hospital Bethanien)所發起的運動。在赫特的帶領下,他們透過劇場表演、音樂、文學、聲音藝術與建築設計等活動來思考建築背後的歷史。如今,這些藝文行動所建立的交流平台,遂凝聚成為貝塔寧藝術家之家,半世紀的歲月裡已接待了全球逾兩千名藝術家創作和展出。
貝塔寧藝術家之家位於柏林東南角最生猛熱鬧的寇提區(Kotti),是一棟五層樓的建築,擁有採光良好的展覽空間、多達廿五間藝術家宿舍兼工作室,以及共用的小型木工廠和辦公室。整個機構以公司化方式多角經營,除了提供藝術家駐村和展覽機會,另外也策畫機構外的藝術家展出。
沿著階梯走上貝塔寧藝術家之家的二樓長廊,房間號碼212是台灣藝術家陳家翊的工作室和居所,也是由中華民國文化部與貝塔寧藝術家之家長期合作的駐村空間。陳家翊從2024年1月至6月進駐,她分享:在貝塔寧的駐地經驗讓她重新反思創作的完整性,了解到「過程」也是作品重要的一部分。在短短半年駐村當中,陳家翊共參加過兩次「開放工作室」活動,另外貝塔寧藝術家之家也會根據每位駐村藝術家的創作型態,頻繁邀請各方藝術工作者、機構、平台來參觀工作室,讓國際藝術家也能融入當地藝術圈。經由這些揭露創作幕後過程的交流經驗,陳家翊逐漸發展出探討破碎與完整、公私領域界線等互為彼此又邊界模糊的作品,並將駐村最終的個展取名為「洞夢」。
而同樣在212房,由台灣文化部選送,目前剛開始駐村兩個月的台灣藝術家陳郁文則認為,「用錄像創作者的語言來說,駐村彷彿是一場蒙太奇的總和」。駐村是創作感的觸發點,是順境也是突破,是一趟不期而遇的旅程,也是個人與作品重新相遇的機會。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不只來自一個人閉門工作,還有認識駐地機構的其他藝術家、共同舉辦開放工作室交流創作、共享日常生活空間等,在普通展覽之外找到特殊的連結,影響了藝術家之間討論創作的情境和方法。
對陳家翊和陳郁文而言,貝塔寧藝術家之家不設限的駐村模式都讓她們在藝術創作時找到持續前進蛻變的方法。陳郁文特別提到,相較她過去在其他機構的駐地經驗,貝塔寧藝術家之家雖提供廣大人脈資源,但要求藝術家有更多獨自摸索、接洽與實踐的能力,挑戰較大,但也鼓勵藝術家大膽思考更多創作可能性,「如此一來,可以採集到的資料、呈現的面向也會有所不同」。
案例二.斯圖加特孤獨城堡學院
另一個德國知名的藝術駐地機構孤獨城堡學院位於德國南部的山城,也是巴登符騰堡州(Baden-Württemberg)的首府斯圖加特。相較於柏林貝塔寧藝術家之家喧囂繁華的環境,孤獨城堡學院矗立在一座山頭之上,附近沒有任何店家,只有一班公車可以抵達,可謂遺世而獨立。這座洛可可風格的城堡建築見證了兩百五十年的歷史,它曾是戰爭的軍醫院、監獄,也被當作電台收發站、納粹勞役團基地、退伍榮民宿舍,最後在1990年轉變功能,成立了藝術駐地機構:孤獨城堡學院。至今已經有超過一百廿個地區總共一千七百名藝術家進駐,2024年更有高達四千多名申請者,最後只有六十四位藝術家個人╱團體入選。
孤獨城堡學院受到巴登符騰堡州州政府補助,所以申請者不需另外自籌經費,機構除了有提供免費住宿,還補助來回駐地的交通費,以及每月1200歐元的補助金,歡迎各種領域的藝術創作者,包含視覺藝術和媒體、音樂與表演藝術、數位藝術、建築與設計、文學和語言、社會參與和理論實踐、人文和科學跨域創作等多元進駐。整棟建築位於城堡一側的弧形建築,以及周邊幾幢獨棟小樓,共有四十二間藝術家工作室和宿舍、食堂、木工室、輸出中心、影音剪輯與VR工作室,還有兩間圖書室與辦公空間,在古典的陳設中結合當代藝術的實驗和前衛性質。
來到孤獨城堡學院採訪這天,墨西哥藝術家伊拉瑟瑪.費爾南德斯(Irasema Fernández)正在籌備展覽「如此的美」,這是費爾南德斯在城堡駐村半年後的首次戶外個展。此時午後陽光從窗戶滲透,灑落工作室一隅,桌上、地上到處布滿筆跡繽紛的草稿、一罐罐噴漆塗料,以及還在製作階段的手冊。費爾南德斯放下手邊工作,熱情地分享她從墨西哥來到孤獨城堡學院駐村的歷程,她於2022年申請獲選,並於2024年辭去在家鄉的工作,希望來到孤獨城堡學院更專注投入創作;其作品大多關注社會性別議題、女性身體在政治、殖民歷史、文化領域的展現,所以被歸類為社會╱社群參與藝術類型的駐村組別。(全文閱讀593期藝術家雜誌)
【10月專輯│藝術進駐.創意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