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的行動
第十五屆歐洲聲言展於巴塞隆納都會區
「行動」永遠是雙向的,需要集體倡議,並且點出現狀,但同時也反應未知。──第十五屆歐洲聲言展(Manifesta 15)創意協調總監塞吉歐.帕多.羅培茲(Sergio Pardo López)
第十五屆歐洲聲言展於今年9月開幕,邁入第卅個年頭,策畫團隊再度回到西班牙,在巴塞隆納大都會區(Barcelona Metropolitana)沿著環城鐵路擴及多達十一個衛星城鎮,總共十六個地點,開啟一場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為期三個月的展覽計畫(展期至11月24日)。歐洲聲言展曾於2004年、2010年在西班牙其他城市舉行,此屆首次來到巴塞隆納,著眼於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的環境生態、工業發展、歷史衝突等主題。
歐洲聲言展創立於上個世紀末,每兩年舉行一次,與歐洲知名的威尼斯雙年展或卡塞爾文件展相比,它更為年輕、展出場域更加多變,且每一屆都選定在不同的歐洲城市舉行,可謂遊牧式的展覽策略。
與其說第十五屆歐洲聲言展是一場展覽,不如說這是一系列的「行動」。在展覽手冊的介紹文章中,歐洲聲言展創辦人海德薇.菲恩(Hedwig Fijen)寫道,希望本屆展覽能透過草根的藝術交流、集體研究計畫、公民聚會等方式,建立去中心化的雙年展模式,促成參與式的知識生產。而為何說是一場行動?原因在於歐洲聲言展的展覽籌備過程本身也是重要的內容來源。從2022年開始,主辦單位即邀請多位藝術家與團體共同研究巴塞隆納大都會的城廓、自然與社會等三大軸線,並基於這些前導研究,一步步縷析出三大主題:「平衡衝突」、「想像未來」、「治癒與照料」。
綜觀上述,歐洲聲言展概念結構複雜、資訊量龐大、場域包山包海,或許是這些原因,讓觀眾很難迅速掌握整場展覽的核心理念。加上其展覽形式異於觀眾過往對於「靜態藝術品」本身的想像,有些作品是限地裝置、表演活動,也有些作品是文獻資料,也有的是多重形式內容組合⋯⋯。這種既混亂又紛雜的感受,是展覽欲呈現多樣性時必然產生的現象,需要更細膩地閱讀、踏查與思考,才能發現箇中關聯。在此,我們不妨先從本屆歐洲聲言展的三個主題切入,探看展覽如何用藝術推展行動,策動一連串大至族群、小至個人和空間環境、歷史記憶等彼此之間關照、傾聽與和解的過程。
「平衡衝突」:交通建設和濕地保育
今年歐洲聲言展的主題之一「平衡衝突」單元位在略布雷加特三角洲(Llobregat Delta),這是一片距離巴塞隆納市區兩小時車程的聚落,也是巴塞隆納門戶──埃爾.普拉特國際機場所在地。該區擁有富裕的河川與濕地資源,同時鄰近海岸線,從16世紀以來就被用來生產農作物,並在20世紀增設兩大港口與機場,成為巴塞隆納大都會的交通樞紐。然而,在迅速開發之下,原本富饒的生態資源日漸受到威脅,陷入現代化與環境生態難分難解的拉扯及衝突。「平衡衝突」共有三個展場,分別對此主題作出相關回應。
略布雷加特三角洲的格米斯之家(Casa Gomis)是本單元的主要展場,格米斯之家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私人別墅,也是加泰隆尼亞的藝文基地。在抵達格米斯之家的途中觀眾走過機場,看見飛機在遠方起降,接著穿越一片鬱鬱蔥蔥的樹林,在雜草叢生、樹影搖曳交錯的縫隙間,看見這棟低矮的房屋與偌大的院落。房外大片墨綠磁磚牆歷經半世紀依然彌新耀眼,釉色和周圍翠綠的植被相互輝映。
格米斯之家屋內空間寬敞簡潔,最令人驚喜的是展場新舊並陳的呈現方式。在這觀眾可以欣賞到加泰隆尼亞藝術家瑪格達.布露瑪.切爾多(Magda Bolumar Chertó)與菲娜.米拉萊斯(Fina Miralles)1960年代到1970年代的作品。這些作品設於屋內餐廳和起居室中,其中〈獻給里卡達的黃麻織品〉更是格米斯之家原始裝潢的一部分;此作是無形式藝術家(Art Informel)布露瑪.切爾多為格米斯之家(又稱里卡達〔LaRicarda〕)創作的掛毯,布面紅綠相間的斑點、線條以及跳動的幾何造形,靈感源自格米斯之家日常的音樂聚會。「身體與自然元素的關係,被稻草覆蓋的身軀」是一系列黑白攝影,由米拉萊斯創作於1975年,藝術家將自己用一層層稻草包裹,逐漸隱沒於自然景觀中,映射出藝術家物我一體的宇宙觀。
除了格米斯之家早年收藏的作品,屋內還有許多新增的裝置,其概念和房屋原本的功能皆有所呼應。在廚房有藝術團體北海大使館(Embassy of the NorthSea)2024年的行動計畫「不違法的釣魚比賽」。北海大使館由多位藝術家、科學家、生態環境專家以及律師組成,成員包含台灣旅荷藝術家羅晟文。整件作品探討都市人類以外的物種被忽視的生存權力;現場展出影音、海報、漁具,以及展前在格米斯之家附近略布雷加特河舉辦的工作坊,還有關於巴塞隆納河川汙染物質和外來物種的調研紀錄。
智利藝術家安立奎.拉米雷斯(Enrique Ramírez)在入口處的造景水池留下一串文字,白色霓虹燈閃爍著作品的名稱:「為了建造一個花園,我們需要一塊土地和永恆」。這段宣言般的句子出自建築師吉爾.克萊蒙(Gilles Clément)的「星球花園」(planetary garden)概念,強調花園做為抵抗全球化、自然環境變化的場域,透過照料花園的一草一木,讓人們慢下腳步,思考永續發展的平衡點。
延伸到格米斯之家戶外,花園中也有許多裝置作品,其中包含加泰隆尼亞藝術家莫伊塞斯.維萊利亞(Moisès Villèlia)為格米斯家族設計的多件雕塑裝置〈里卡達的花園〉。無論在室內還是室外,這些作品橫跨了半個世紀,卻能在格米斯之家的建築環境中穿越時空藩籬產生對話,它們對環境開發、現代化的居住以及生活方式提出多種質疑與探索。
「想像未來」:海岸線工業發展與永續生存兩難
同樣關於現代開發與環境保育的爭議,「想像未來」的單元從貝索斯河(Besòs River)流域切入,探討工業遺址和遺緒。在多個展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矗立在河流出海口的三根巨型煙囪,是其首次對外開放,成為本屆歐洲聲言展最大型的亮點展場。
三根煙囪(The Three Chimneys)原本是1970年代興建的發電廠,負擔戰後工業發展、劇增的人口和電力需求,直到2010年正式退役,整座廠區只留下三根高達200公尺的煙囪,在平坦的海岸拔地而起,由於它們的造形太過突兀高聳,因此又被稱作「電力╱工人的聖家堂」,這個名稱也代表著三根煙囪所見證的一段段工人運動和環境抗爭的歷史。
如今,策展團隊將這座廢墟轉化成想像和轉變的據點,不僅反映空間獨一無二的場域性,也帶動人們思考都市和社會再生所面臨的挑戰與轉機。走在空間中,每件作品都和煙囪內部的時光氣味,以及展覽主題「想像未來」有不同的交會點。首先,煙囪旁的戶外空間鄰近海洋,遠處就是海灘,坐落著許多大型藝術裝置。英國藝術家傑瑞米.戴勒(Jeremy Deller)的作品〈和地球對話,它就會告訴你〉是一面綠色的橫幅旗幟,在展場入口處隨風飄蕩,旗幟上寫著這段出自《聖經.約伯記》的詩歌,說明「想像未來」的可能性始於與環境萬物合作,破除人類優先的思維模式。以荷蘭為基地的CHOI+SHINE建築師事務所(CHOI+SHINE Architects)的巨型雕塑〈海膽〉在煙囪旁靜靜歇息著,白色外殼由細膩的蕾絲線條構成,造形優雅多變,除了勾勒當地海洋生態,並用蕾絲的形象隱喻女性對發電廠的貢獻。
右.克萊兒.方丹 當女性抗爭時,全世界都靜止了 2020 LED立體字母、框架支撐 60×1441×25cm 於三根煙囪展場一景(攝影:劉蘭辰)©Claire Fontaine
時間回溯到1960年代,當時有上千位女性工人走上街頭,呼籲政府設立新的工廠,以減少熱力發電廠帶來的空氣汙染與疾病,三根煙囪於焉誕生。這段歷史促使女性主義藝術團體克萊兒.方丹(Claire Fontaine)在煙囪內展出〈當女性抗爭時,全世界都靜止了〉;亮晃晃的幾個霓虹燈管大字佔據煙囪頂樓最高的空間,伴隨遠方傳來的風嘯聲、海岸的浪濤聲、廠房低頻的噪音,縱使時間流轉,工廠生產活動停擺,仍要提醒世人勿忘女性在公民環境運動中的關鍵角色。(全文閱讀594期藝術家雜誌)
【11月專輯│2024秋季雙年展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