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之聲,穿越水域
走訪里昂雙年展新展區──火車大廠
前兩屆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以下簡稱「里昂雙年展」)在可使用面積將近2萬9千平方公尺的法果電器工廠(Usines Fagor)展出,今年第十七屆里昂雙年展的主展場轉移至2020年方停用的法國國家鐵路公司的修繕工廠「火車大廠」(Les Grandes Locos),廢棄的里昂居美博物館(Musée Guimet de Lyon)展場則被里昂國際美食城(Cité Internationale de la Gastronomie de Lyon)取代,並保留里昂當代藝術館(macLYON - Musée d'art contemporain)的展場。
里昂雙年展自1991年創立以來,皆是由里昂當代藝術館館長兼任雙年展藝術總監,館長伊莎貝爾.貝托樂蒂(Isabelle Bertolotti)此次邀請阿萊西亞.法伯(Alexia Fabre)擔任本屆里昂雙年展策展人。法伯是巴黎美術學院(Beaux-Arts de Paris)的校長,之前曾任大巴黎區的塞納河畔維提(Vitrysur-Seine)馬恩河谷當代藝術館(MAC VAL - Musée d’art contemporain du Val-de-Marne)館長多年,並有許多策畫大型展覽的經驗。本屆主題命名為「河流之聲,穿越水域」,一來因為兩個新的展場火車大廠和里昂國際美食城都在隆河畔,火車大廠尤其接近隆河和索恩河的匯流之處,這兩條河流與里昂市的歷史與發展有著密切關聯。在現今紛擾而動盪不安的世界中,接納他者和產生對話幾乎是一種理想。藝術家的作品代表著不同的聲音,透過這些作品,希望能夠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聯,以及如何接受差異,並找到與之共存的可能性;同時,作品與展場的歷史特徵、環境特色、精神特性對話,順著河流迎向與他人創造相遇與交流。
火車大廠是一座超過一百七十年歷史的廠房,幾年前才剛退役。該廠不只負責修繕火車,同時也製造一些零件,後來更成為重要的火車廂組裝廠。1832年法國第一條鐵路完成,連接里昂與聖艾蒂安(Saint-Étienne),主要用來運輸煤礦以供里昂都會區使用,為此還建造了一條跨越索恩河的大橋,一半供火車通行,一半供行人和馬車,法國政府則允許這家私人鐵道公司徵收過橋費。當時的火車以燒煤炭為動力,某些上坡路段還得要借助馬匹的牽拉,直到1842年才停止在鐵道上使用馬匹。當時法國人趨之若鶩地想要體驗火車過山洞的經驗,不久後,鐵道公司也開發了旅客使用的車廂。因應火車修復的需要,1846年在隆河畔建造一間大廠房,該工廠前後由多家不同公司接手;1938年,法國政府整合了五家鐵路公司,成立法國國家鐵路公司(SNCF),20世紀初有兩千名員工在此工作,到了1950年代以後增加到三千五百名,整個廠區佔地18公頃。
第十七屆里昂雙年展使用火車大廠2萬平方公尺的面積,其他一大半的廠房尚在整修中。今年展場共分為兩座館,一館是1920年代改建的水泥建築物,有三個半圓拱形屋頂。進入一館,出生於加彭自由市的米麗安.米茵都(Myriam Mihindou)使用鋼筋水泥粗糙結構形成一種巨大方陣,上面有幾十條樹脂塑造而成的手臂,全部指向天空。這些女性舉起手是因為她們想要發言、希望被聽到心聲,還是因為她們希望能夠取得發言權?另外,米茵都也根據工業化場地性質,選擇使用粗糙的鋼筋水泥做為表現的形式,對於藝術家而言,雙年展提供她嘗試另外一種異於平常創作形式的機會。
法國藝術家芻魯克.芮齊(Chourouk Hriech)是一位素描創作者,火車大廠一館入口正對面的建築外牆壁畫即是由她的作品呈現,黑白素描布滿了整個牆面。她特別喜歡畫天空與鳥類,尤其是候鳥藉由遷徙打破不同的國界。此外,芮齊在展場中裝置一件巨大的帳篷,周圍畫滿素描,帳篷裡面氣氛安祥。她希望能夠提供觀眾一個與大自然和平相處的空間,也期待在人際關係中解除對立,進一步獲得和解。
奧地利藝術家漢斯.夏布斯(Hans Schabus)以木材製作一條巨大的通道,邀請觀眾進入其中。這是一件能夠開啟身體感官、充滿詩意的藝術裝置作品,觀眾走在木質隧道中,可以聞到木頭的氣味、碰觸木材的質感、聽到腳步聲在通道中產生的回響⋯⋯。這條巨大的通道橫貫展場,連結了不同表現形式的藝術作品,也為人與人之間創造另一種連結的可能性。而當我走出隧道,才發現沿途兩側是由數十隻烏龜雕塑所「支撐」,不禁令我聯想到台南赤崁樓承載石碑的贔屭,藝術家大概意想不到他的作品會和台灣產生連結吧? 行走之間別忘了抬起頭仰望,這座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廠房滿目瘡痍,天花板上遍布裂縫,經過多次修補留下許多修護的痕跡。加拿大藝術家米歇爾.德布羅因(Michel de Broin)用霓虹燈條勾勒天花板被混凝土修補的痕跡,他認為,人活著必須要學會接受生命中與日常生活中的不完美,才能夠接納自己,與他人和解。火車大廠這座專門用來修復火車的廠房,本身也存在許多被修復的地方,就如同人與人之間複雜的人際關係,總是在修復與被修復之間循環進行著。
法國藝術家克雷蒙.顧炯(Clément Courgeon)實現了一個夢想:他打造一輛可以在車廂裡睡覺的大馬車(roulotte),從里昂北邊的一座小城出發,花了十天的時間乘坐馬車抵達展場,並且將這一段過程拍攝成簡短的影片,他將展場布置成有如在歐洲節慶趕集的攤位,並且提供現做的爆米花,觀眾一邊吃爆米花一邊觀看展覽,充滿歐洲民俗傳統市集的歡樂色彩。
土耳其藝術家戈茲德.伊爾金(Gözde Ilkin)的裝置作品〈多數的口音〉靈感來自讓─保羅(Jean-Paul)和維維安(Viviane)等八位曾在不同年分於火車大廠工作的員工回憶:關於這個工作空間、他們的工作點滴,以及員工間的互相團結、爭取員工權益的抗爭行動。他們見證了火車大廠廠房的轉型,這裡透過集體的努力成就不同人物、語言、口音和地理的交匯點。工人離開後,被棄置的廠區中,植物、石頭佔據了鐵軌,並與工人們的生產和抗爭故事交織在一起。她在印花布料上以刺繡呈現人類、動物和植物的混合圖案,以及工人們為爭取權益而發起抗爭遊行的標語、符號,這些是屬於火車大廠記憶的圖案。刺繡作品前端的填充布料物做成的記憶石隱藏著音響,組成了聲音空間的主要部分,觀眾可以在此聆聽參與者的敘述與分享。(全文閱讀594期藝術家雜誌)
【11月專輯│2024秋季雙年展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