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藝術精神文化大動脈的精髓
西班牙聖地亞哥大教堂博物館
眾所周知,聖地亞哥朝聖之路在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亞省(Galicia)孕育了歐洲文明並取得豐碩的成果,可謂是歐洲藝術精神文化的大動脈。在西方歷史發展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等許多方面,尤其以宗教信仰、人道主義以及社會敏感性脫穎而出,有很大程度上與西方朝聖文化產生的熱情好客、樂於助人的理念和實踐息息相關。聖地亞哥朝聖之路引發具有高度文化意義的思想和觀念,更是具有國際意義的歷史事件,甚至影響到那些與宗教敏感度密切相關的一切以及源自朝聖文化的人類心理和社會素質之普世價值觀,進而造就了西方朝聖成功的各種關鍵和本質。
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Catedral de Santiago de Compostela,以下簡稱「聖地亞哥大教堂」)是西班牙最傑出的羅馬式藝術建築,是世界三大朝聖地之一,也是年復一年吸引成千上萬朝聖者的聖地亞哥朝聖之路最終目的地,自1985年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座不朽聖殿是一組傑出而複雜的空間結構,能夠以其強大靈性和美來回報朝聖者的信仰,並且吸引來自全球各地的訪客。聖地亞哥大教堂於1075年左右受國王阿方索六世(AlfonsoⅥ)命令開始修建,近一個世紀以來,不同建築大師努力於此工程,但毫無疑問 地,其中最為聞名的當為馬提歐(Maestro Mateo)莫屬,他於1168年受國王斐迪南二世(FernandoⅡ)委託,完成中殿的最後部分(石唱詩班)和西面門牆(榮耀門廊和地穴)。整座大教堂就是博物館,收藏時間跨度從羅馬時代至今各種類藝術和考古珍品,從天主教各地聖人的遺物到國王的陵寢、墓碑和掛毯、祭壇畫、錢幣和孤本留世的書籍⋯⋯,透過其不同的空間和舉辦的展覽,讓民眾加深對大教堂歷史和藝術的了解與喜愛。
參觀大教堂博物館
聖地亞哥大教堂博物館(Museo Catedral de Santiago)是在19世紀以來進行挖掘工作的基礎上於1930年誕生的,大教堂的中心地底下發掘了一層又一層深埋已久的歷史遺跡,並揭示了最早以聖人棺槨初建教堂的地基。博物館組成內容分別為底層:大教堂的起源、馬提歐的花崗岩石唱詩班(coro pétreo)、羅馬式大教堂的建造;一樓為大教堂內13世紀哥德式至18世紀巴洛克的藝術和使徒聖地亞哥(聖雅各);在二樓可以參觀文藝復興時期的迴廊、祭祀文物禮拜堂、皇家萬神殿、大教堂的寶藏、圖書館、大香爐(Botafumeiro)和檔案館;三樓收藏了魯本斯、特尼爾斯(David Teniers Ⅱ)、馬德里皇家掛毯廠和哥雅的紡織藝術。其中兩個特別不容錯過的吸睛亮點:馬提歐的石唱詩班,以及著名的榮耀門廊(Pórtico de la Gloria,參閱《藝術家》583期筆者文章,此文不再贅述介紹)。
▲迴廊
從奧布拉多羅廣場(Obradoiro)進入哥德式文藝復興時期迴廊須穿越過底層,那裡設有考古室,建築技術克服了不同水平的地面,因為如果從廣場看去,迴廊本身位於二樓。這些空間展示在使徒墓和大教堂進行地底挖掘工作的成果,其中出土了過去羅馬和前羅馬式大教堂的遺跡,除了回顧大教堂的建造之外,還保留部分15世紀的原貌。位於先前的羅馬式迴廊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馬提歐石唱詩班的部分重建,原石唱詩班佔據大教堂的中殿中央直到16世紀,是整個歐洲獨一無二的鉅作之一。
原花崗岩雕製的石唱詩班呈三個封閉立面共七十二個席次,根據等級高低坐在高椅或矮椅的石凳,每張高椅上都覆蓋著雕花並由細柱界定隔開,上部裝飾有人物、建築與中世紀動物寓言中的圖象;外牆面由半圓形拱廊組成,並由帶有雕刻圖案的柱頭支撐,在最上面的頂部坐著《聖經》人物與多邊形塔浮雕交替出現。石唱詩班上設有一處講壇用來朗讀禮拜文本,彷彿教堂中的教堂,傳遞著奧妙且詳盡的神學訊息。如果榮耀門廊代表世界末日和人類的救贖,那麼石唱詩班則模擬了上帝之城:其外牆是保護內部做為聖城耶路撒冷的唱詩班的堡壘。1604年間大主教胡安.德.聖克萊門特(Juan de Sanclemente)下令委託以木製唱詩班取代,該木製又於1945年被拆除。而被拆除的羅馬式石唱詩班的使徒和先知的雕像被重新用於建造門面,或做為大教堂其餘空間或其他更遠的建築物裝飾,如即有廿四尊石雕人物被移置到大教堂聖門的正面牆上,聖門又稱為「寬恕之門」(朝聖者在聖年時透過懺悔和領聖餐將獲得罪孽的赦免)。現今重建的石唱詩班有十七個座位、聖壇台和部分立面,讓我們能夠想像這座建於1200年左右的羅馬式建築雕塑群的樣貌;更令人興奮的是於1999年經過伊斯基埃多.佩林(Yzquierdo Perrín)和奧特羅.圖涅斯(Otero Túñez)兩位教授成功地將整套座椅虛擬重建,讓我們得以欣賞大師無與倫比的作品全貌。
接著,來到夾層樓的空間,專門展示13世紀至18世紀的藝術,有雕塑、繪畫、織品,以及中世紀的錢幣收藏,其中包括來自許多歐洲國家朝聖者留下的硬幣和由皇家授權在聖地亞哥鑄造的貨幣。
繼續攀登而上,出現的是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迴廊,內部可見一個融合穆斯林、哥德式和文藝復興建築傳統風格的宏偉星穹頂飾,特點是裝飾富麗堂皇,幾乎完全覆蓋了建築物,就像是一件金銀打造的製品,地板上則刻有教會人士的墓碑。同一層樓有檔案館,收藏有《加里斯都抄本》(Codex Calixtinus),是一份12世紀中葉由大主教迪亞哥.赫爾米雷斯(Diego Gelmírez)構思共五本的泥金手稿,包括:講道經文、讚美詩、奇蹟事件、聖人遺體轉移記述、禮拜儀式古文本,以及與使徒聖雅各相關的音樂作品,第五本則是聖地亞哥之路朝聖者的一份指南,提供建議、路線和描述沿途藝術以及當地居民的習俗。
在迴廊的中央區域可以看到從鐘樓拆除、明顯已破裂的原始舊鐘。正中心是一座羅馬式花崗岩噴泉,位於大教堂的北入口(天堂之門),根據《加里斯都抄本》記載,最多可容納十五名朝聖者同時進入噴泉洗塵(清除路上的灰塵)。(全文閱讀595期藝術家雜誌)
【12月專輯│聖地亞哥朝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