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亞哥朝聖之路與法國之路
文化的連結、交流及形塑
「條條大路通羅馬」對大部分的人而言不僅耳熟能詳,更有可能不時地琅琅上口。然而可能很少人知道,這句話其實跟「朝聖」這件事有著密切關聯。對於所有的基督徒而言,羅馬在該宗教中的位置僅次於耶路撒冷,若是能夠到此朝拜,對於一名虔誠的教徒而言,絕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因為教徒來自四面八方,遂衍生出「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話。耶路撒冷是耶穌去世的城市,羅馬則是有第一位使徒――彼得(現代人尊稱聖彼得)的墳墓,同時又是教廷國的所在地,所以兩地都有近兩千年左右的朝聖歷史。而現代人頗為風靡的「聖地亞哥朝聖之路」(法文是Chemins de Saint-Jacquesde-Compostelle,西班牙文為Camino de Santiago)主要是指位在西班牙大西洋岸邊的這個地帶。它從11世紀時逐漸在教徒中傳頌,直到教皇亞歷山大六世――也就是15世紀末,朝聖之路的終點站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才被正式認定為基督教世界的第三個聖地。
彼得、安德烈、雅各和約翰是最早追隨耶穌的四個門徒,而雅各是第一個為耶穌殉道的門徒。他曾到伊比利半島宣道,最後在耶路撒冷附近被當時的猶太王斬首。雅各的門生將他的遺體放在一條小船上,船漂到現在西班牙西北部的加利西亞(Galicia)地區,雅各被葬在這裡的一個墓地(compostum,是當時對墓地的拉丁文稱呼),之後演變成Compostela跟法文中的Compostelle。這個地方在他的門生相繼去世之後逐漸被遺忘,一直要等到9世紀,一位隱者才在星光的指引下再次來到這個墓地,而他稱這個地方為「campus stellae」(星光園地),這也是Compostela由來的另一種說法。當時那個地區的國王阿方索二世(AlfonsoⅡ)在這裡建了一座小小的教堂和修道院,它們即成為最原始的朝聖建築,並且國王也親自從當時的首都奧維埃多(Oviedo)步行出發到這座小教堂,開啟了伊比利半島的第一條朝聖之路。
右.馬丁.伯納特(Martín Bernat) 聖雅各的遺體轉移到盧帕王后宮殿 1480-1490 祭壇畫 159×73cm 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藏 ©Museo Nacional del Prado
這時的西班牙北部正被摩爾人入侵,由篤信基督教的國王阿方索二世領銜的基督教軍團戰勝了信奉伊斯蘭教的摩爾人,而聖人殘骸也正是在他統治時期發現,保衛這個地方自然而然就成了上帝的旨意。在經過之後數名統治者和大主教的努力,這裡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朝聖地點,最開始的朝聖者都是來自伊比利半島,直到951年,才有來自法國東南部宗教大城沃萊地區勒皮(Le Puy-en-Velay)的主教高德斯卡(Godescalc)到此朝拜,不僅讓他成為第一位越過庇里牛斯山的朝聖者,同時也成就了第一條從法國到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的朝聖之路。一千多年來,這條前往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的路線一直都最受朝聖者的青睞,其在法國境內的路程總共經過四個不同的區域,從火山地形到狹長的河谷,沿途的風景非常優美,而且有著種類繁多的動植物。因為絡繹不絕的朝聖者,整條路上除了有陸續興建的修道院、小教堂之外,同時也有關於醫療、旅店、商家等各種生活上的基本需求。因為它的知名,故也是最安全跟可以碰到最多「朝聖者」的一條路。這條路在法國的終點是位於邊境、與西班牙接壤的聖約翰―皮耶德波爾(Saint-Jean-Pied-de-Port)。
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雖然不是羅馬,但能夠通達至這個地方的路徑也不算少。在法國境內就有四條主要路線,除了上述,第二條是從法國南部的阿爾(Arles)出發,一直到西班牙境內的皇后橋鎮(Puente la Reina),這也是西班牙人的「法國之路」(Camino Francés,指從這裡一直到法國邊境的路途,從法國出發的4條主要朝聖路線都是在這裡會合,然後繼續在西班牙境內的行程。註:「法國之路」其實依照時代的不同有好幾種說法,除此處所提之外,1993年登記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的路段則是指從庇里牛斯山的2個隘口到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的路線)的起點。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許多來自義大利和法國南部的朝聖者都會選擇這條路,特別是在11世紀到13世紀這段期間,直接受到當時奧克西坦(Occitan,現在的法國南部)文化和吟遊詩人文學的影響,非常受到南方朝聖者歡迎。這條路的氣候溫和,但是地形非常多變,有山地、河谷、平原、森林……,在體能上的要求比其他的路線高。另外,這條路也是唯一能夠通往兩個聖地的城市,往西邊是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往東南則可以到達羅馬。
前面兩條路都是以法國南部地區為主,第三條路的出發點則是在著名的弗澤萊(Vézelay,位於法國中部勃艮地)聖瑪麗―瑪德蓮大教堂(Basilique Saint-Marie-Madeleine),這個宗教聖地不僅存放著瑪麗―瑪德蓮(Marie-Madeleine)的遺骸,同時也是徵召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的地方。很多人以為十字軍東征是為了奪回聖城耶路撒冷,其實這只是其中一個目的,最開始是為了要保護前往耶路撒冷朝聖的人。儘管耶路撒冷從7世紀開始就是屬於伊斯蘭教的地區,但是都允許基督徒前往朝聖,一直到11世紀被土耳其人管控之後禁止基督徒前往朝聖,才有了十字軍東征的號召和行動。這條路從弗澤萊的小山丘出發,沿途主要經過不同的葡萄酒產區以及大片的森林,是法國四條主要的朝聖之路中最平坦、最愉快的路徑,卻也是最長的一條;另外,它也是許多來自荷蘭、比利時、德國以及中歐和東歐國家的朝聖者選擇的路徑。它在法國境內的終點也是聖約翰―皮耶德波爾。
第四條是從圖爾(Tours)開始,同樣也是經由聖約翰─皮耶德波爾離開法國。基督教從4世紀起開始在圖爾扎根,當時的主教馬丁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在此地興建一座大教堂,並且墓葬於此,是周遭基督徒重要的朝聖地,所以成為另一個朝聖地的出發點似乎也是理所當然。這條朝聖道路亦是在11世紀左右開始,雖然它是法國境內四條主要朝聖道路中最短的一條,但在中世紀時卻也是最少朝聖者會選擇的一條。20世紀朝聖之路重新熱絡之後,它才開始有比較多的人,而它同時也是許多來自大巴黎地區朝聖者的選擇。這條路非常平坦,所以也成為單車朝聖族的首選。它沿途會經過許多城堡與歷史建築,應該可以算是最「市區」的朝聖之路。正因如此,對於要將朝聖之路分成許多段落行進的人而言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從巴黎到波爾多的高速鐵路沿線很容易可找到許多理所當然的斷點。
這幾條朝聖的路徑在中世紀後期──基督教的朝聖鼎盛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整個歐洲要徒步去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朝拜的信徒都必須經過法國,即使在科技進步的21世紀也不例外。因此,幅員廣大,同時又被稱為「基督教長女」的法國,自然衍生出不同的道路。它們在表面上看來似乎只是簡單地引領信眾們到達心目中的聖地,但實際上肩負了連接、開發沿途地區的重責大任。因為無論何種經濟能力的朝聖者,在如此長途的行旅中(這4條路的長度從750公里至1000公里不等),都一定有衣、食、住、行上的基本需求,很直接地順勢帶動路途上的各種商業行為;加上途中不斷地人來人往,在無形中也擴大與強化各個地區之間的交流,以及在不同文化上的傳播。所以即使是任何一條最短小的朝聖之路,在單純的宗教外衣下,實質上都涵蓋各種不同層面的深遠影響。(全文閱讀595期藝術家雜誌)
【12月專輯│聖地亞哥朝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