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悲壯之旅到自我療癒──朝聖之路
「朝聖之路」在20世紀中葉以後逐漸成為一種觀光勝地的旅行。這場旅行在現代文明社會成為基督徒或者非信徒的一場信仰以及自我療癒的里程,不少旅行者,包括喪失親友、病患、失戀、對於社會現實迷惘的一群人重新藉由漫長旅途的身心磨練,重新發現自我。然而,朝聖之路的文化背景應該如何思維呢?
一、聖人的誕生
耶穌基督去世之後,不只祂埋骨之地,祂傳布福音的地方都成為信徒巡禮禮拜的地點。耶穌門徒或者信徒去世後埋葬地,最初因為紀念,往後由於布教普及需要以及教義解釋,逐漸成為信徒朝聖的聖地。最著名的聖地無疑是耶路撒冷,信徒蜂擁朝聖,卻又因為穆斯林控制耶路撒冷,彼此之間的衝突逐漸擴大,於是環繞著聖地控制權爭鬥,最終發展為十字軍東征,從1096至1291年,長達近兩百年,正是因為要保護聖地旅途暢行無阻。基督宗教是一神論,然而隨著天主教對於聖人封聖制度逐漸形成,聖人彷彿天上繁星,成為人與耶穌之間的仲介者。如果我們打開法國的日曆,將會發現幾乎每天都是聖人的紀念日。基督宗教為了建立聖人制度,使得聖人得以合法納入敬禮對象,制定嚴格的審查制度。羅馬教廷將信徒生前德行與奇蹟,視為存在於神的特殊恩寵以及親密共融(communion)關係,於是制定一系列認證程序。共融乃是在神與人、神與基督之間得以相互交往與分享之關係。因此,聖人的存在不僅具有敬禮的合法性,也得以增進基督徒、慕道友之間一起追求信仰上的信心。
1378至1417年爆發天主教大分裂之前,已經建立聖人認可制度,基於《宗徒信經》提及「諸聖相通功」的理念,認為「天上勝利的教會」與「旅途中的教會」,在基督的奧體中是共融,信徒學習聖人之芳表來一起祈禱,聖人做為人與基督之間的中保,對於聖人敬之以禮,不是祈求這些聖人能施恩給信徒,而是由這些聖人代為轉求,也就是說代禱。聖人的價值因此產生,然而,往後的新教則反對任何形式向聖人祈禱或者代禱。大體從教父時代開始導入敬禮聖人的儀式,到了787年第二次尼西亞大公會議,確認聖像敬禮,12世紀教廷規定必須經由教宗列入聖品,才能去敬禮聖人,16世紀特倫多會議規定信徒應該求聖人為他們轉求天主,敬禮聖物、聖像也成為合法。
根據1983年教廷頒布規定,列品申請權利在死者生前或者安葬區的教區主教,去世五年後提出申請,提交教廷封聖部,由教皇宣布其英雄德行,如獲得科學所不能解釋是奇蹟,譬如對被提出列品候選人代禱而治癒無法治癒之病症,得以宣福為真福品,兩次奇蹟出現就可以由教廷宣布為聖人,此時平信徒就能自由敬禮,聖堂能以其名為祝聖。
二、敬禮聖物
聖人的遺骸稱為聖髑,乃是聖物,才能加以敬禮,所以天主教透過對於聖人制度的建立,隨之而起的是對於聖人遺跡、遺物,特別是遺骸的敬禮成為信徒崇敬的對象。匈人阿提拉(Attila,約406-453)令人聞之色變,被稱為「上帝之鞭」。巴黎的修女聖珍妮薇芙(Sainte Geneviève,約422-502)聽聞阿提拉即將率兵入侵,透過演講鼓舞民眾一起禱告神蹟,智慧地散布謠言巴黎流行瘧疾,最終退卻敵軍。不只如此,傳說她生前使得法蘭克王國國王克洛維一世(ClovisⅠ, 466-511)放棄原有信仰,皈依羅馬公教,對於法國與西歐發展產生重大發展,奠定今日法國的基礎。法國王室對聖珍妮薇芙極為推崇,於是祂去世後被視為巴黎市的主保聖人,死後葬於巴黎使徒聖堂(Abbaye Sainte- Geneviève de Paris),路易十五時更是加以擴建教堂。法國大革命時期的1793年祂的聖髑被公開焚燒,灰燼倒入塞納河。 聖女貞德在1431年十九歲時被勃艮地大軍俘虜,送交英格蘭軍隊,受到不公義審判,在浮翁(Rouen)的廣場被加處於火刑,經由兩次焚燒,深怕遺骸被拾取受人崇拜,於是將其灰燼倒入塞納河。英法百年戰爭之後,貞德母親不斷陳情為她平反,教宗加理多三世(Callistus PP. Ⅲ, 1378-1458)授權重新開啟審判,1452年重啟審判,1455年11月正式判決,歐洲各地神職人員參與審判,遵循法庭標準作業流程,神學家也分析一百一十五名目擊者的證詞,最後在1456年6月宣布判決書。判決書描述她是為正義犧牲的聖女,同年7月7日宣布貞德清白。早在1452年重啟審判的同時,教會就已經宣布她解放奧爾良的光榮戰役,將奧爾良核准為朝聖地點之一。
19世紀晚期在奧爾良主教烏旁努(F. Dupanloup, 1802-1878)不斷努力下,1909年對貞德舉行賜福禮,1920年正式封為聖人,紀念日定為5月16日。目前聖女貞德已經成為羅馬教廷最受歡迎的聖女。如果沒有聖人、聖女朝聖聖地的不斷出現,或許天主教世界也只有耶路撒冷裁示聖地而已,無法成為深入歐洲文化的根源。
三、朝聖之旅與壯遊
現在基督宗教的朝聖之旅,包括耶穌誕生地的耶路撒冷、紀念聖彼得位於羅馬的梵諦岡,另外則是在西班牙的聖地亞哥(聖雅各)朝聖之路(Camino de Santiago),從西班牙境內、葡萄牙、法國、英國乃至歐洲各國到達終點――古城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這是目前西班牙開發最成功的朝聖之路。不論東方或者西方,都有屬於他們自身文化的道路,譬如日本在江戶時代形成為東海道、山陽道、俳句詩人松野芭蕉走過的奧之細道,或者四國八十八寺院巡禮。在中國大陸有四大名山,譬如觀音道場的浙江普陀山、地藏菩薩道場的九華山等。而玄奘大師西行印度取經的旅途,其實是一場人類史上少有的驚心動魄的冒險行為。
西班牙的朝聖之路,乃是20世紀文化觀光產業化的結果。人們將古代充滿艱辛的一條充滿神性的朝聖之路轉化為觀光之路,原本屬於信徒的朝聖之旅,變成相當普羅大眾的文化行旅;特別的是聖地亞哥的朝聖之旅設施完備,成為從體力到情感、精神洗滌的重要旅程。我們這種休閒生活的態度,屬於理性主義時代之後的精神產物,在古代對於神性視為現實生活的一部分,一位商人記載的《1450至1516年日記備忘錄》(Diario fiorentino dal 1450 al 1516)值得我們來看看古代人們怎麼看待神性存在的現實感。(全文閱讀595期藝術家雜誌)
【12月專輯│聖地亞哥朝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