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科技熱和當代雕塑性
2024當代藝術展覽回顧
擁抱AI熱潮的科技探索
回顧2024年台灣當代藝術的展覽,首先可明顯感受到的是對於科技技術表現的追求。此風潮雖然與2023年年初大型語言模型(LLM)技術的興起有關,但政府以政策高度領導推動也有明顯推波助瀾之效。在過去兩年來,特別是隨今年(2024)台灣因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而帶動的經濟效應,即便是當代藝術創作或文化產業的關注,都和科技技術的應用有分不開的關係。
綜觀這一股因人工智慧(AI)熱而策辦的展覽,首先可觀察的是於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的「你好,人類!」,展覽由蔡宏賢與林欣傑策畫,藝術家名單可謂一時之選,從真鍋大度、列夫.曼諾維奇(Lev Manovich)、喬納森.班迪克森(Jonas Bendiksen)到爆炸理論(Blast Theory)等,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對於科技技術產生的倫理疑慮都有所關注,作品均針對AI技術的演進及所觸及的面向提出討論。在此展覽中,本為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攝影師的班迪克森創作的〈韋萊斯之書〉,於2021年即對於假新聞的產製有危機意識,他透過追尋假新聞產製發源地――北馬其頓的韋萊斯區(Veles),將新聞產製邏輯、影像的真實性、AI生產的文字以及相關的歷史,編織成一系列的偽報導,企圖藉此喚醒觀眾對於訊息真假的省思。英國藝術團體爆炸理論則是與諾丁漢大學混合實境實驗室研究人員等不同學術背景的研究者合作,以十二天的拍攝時間,揭露機器人如何透過學習與活的生物(貓)互動,以此探索機器學習的運作及其矛盾之處。
另一個與AI技術有深刻關係的展覽則是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舉辦的「2024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此展覽聚焦在從2023年年初因大型語言模型如ChatGPT、Gemini等AI程式興起後,相關技術對藝術創作帶來的影響。在策展論述中,引用了科學家維諾.文奇(Vernor Vinge)於1993年提出的「技術奇異點」(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認為奇異點是一關鍵時間點。展覽站在AI以等比級數進步的2024年,認為AI將超越人類智慧,從根本上改變文明的發展路徑。展覽首先以「流動的錨點」回顧科技與AI的發展進程,探索科技進步如何形塑人類的認知與價值觀;「創造力的轉變」、「創作者的洞見」與「未完的篇章」從不同角度探索AI的進步如何與藝術創作相互影響。在展出作品如韓國藝術家金雅瑛的〈外送舞者星球〉、謝宇恩的〈數位身體著作權〉、魏澤的〈半神〉、陽春麵研究舍(陳姿尹&莊向峰)與陳宣伯的〈Prompt: Dupe Arts〉等,都展現出與AI共作的潛力。
在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出的「2024國際科技藝術大展:靈魂的棲所」由邱誌勇和賴駿杰共同策畫,其概念借用趨勢預言者凱文.凱利(Kevin Kelly)提出的「科技體」(Technium)理論為出發點。科技體是預言式的推測概念,如同早期的「賽博格」(Cyborg)所指涉的人機合體,科技體認為科技將能整合人造與自然,不僅將成為人類心智的延伸,同時未來人類將與科技共生演化並共同進化。在展覽中,多位藝術家從不同路徑探索人與科技、自然和土地的關係,藉由創作邀請觀眾思考科技對當前環境的影響,而技術的使用又如何能將議題內容以視覺化呈現。如吳其育的新作〈有用植物〉,雖然其內容在於延續近年來他對於台灣林業發展的關注以及和殖民史的關係,但作品使用AI邏輯運算方式呈現出被數據化的現代林業發展風景,即是結合技術重繪歷史的美學型態。(全文閱讀596期藝術家雜誌)
【一月專輯│2024視覺藝術年度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