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興的運動
毛利悠子的機械裝置
撰文.攝影│黃士誠.圖版提供│Artizon Museum(藝術收藏+設計 2025年1月208期)
毛利悠子2024年作品〈鋼琴獨奏:美麗島〉
毛利悠子《Piano Solo: Belle-Île》のためのスケッチ、2024年
Artizon美術館自2020年開館以來,每年舉辦以石橋財團收藏與藝術家共演的「Jam Session」展,透過石橋財團收藏與當代藝術家的合作,以嶄新的視角構成展覽,並發表受館藏作品啟發的新作。今年第五回「Jam Session石橋財團收藏 x 毛利悠子─關於自然法則」邀請在2024年在威尼斯雙年展代表日本館參展,從而備受矚目的藝術家毛利悠子,展出伴隨物理運動的動態(kinetic)作品,是本館首次大規模展示此類作品。本展旨在將作品,乃至眼前的世界,視為不斷流動變化的動態存在,重新審視何謂可動性,探討在現代化裝置(美術館展間)中一同展示毛利的「動態」作品與館藏品的意義。
毛利悠子2018年作品〈旋轉裝置:3層面紗〉
毛利悠子《めくる装置、3 つのヴェール》2018年、「キュレトリアル・スタディズ12:泉/Fountain 1917‒2017 Case5:散種by 毛利悠子」展示風景、2018年、京都国立近代美術館
写真:Yuki Moriya
「Jam Session石橋財團收藏 x 毛利悠子─關於自然法則」展場空間
攝影│黃士誠
毛利主要透過裝置與雕塑的形式,賦予磁力與電流、空氣與塵埃、水與溫度等潛藏在特定空間的流動與變化現象一種具體形狀,嘗試開啟觀者有別以往的思考。聲音在感知「看不見的力量」作品中也擔任重要角色。自創作初期以來,毛利向來以「即興演奏」(Improvise)與「Jam Session」相近的概念作為創作的關鍵詞之一,將構成/作曲的音樂中脫逸的「錯誤」(Error)或「反饋」(Feedback)納入作品的空間裡,藉由提升觀者對不斷發生的細微動盪與變化的敏銳度,重新面對世界的現實。毛利的作品至今多以動態藝術(Kinetic Art)的脈絡詮釋,然而,若只以作品機制的描述來解釋「可動性」(kinetic),似乎並不足以觸及作品中「運動」的本質,並非「因物體會動所以是動態藝術」如此簡單,關鍵在於作品如何透過物體的動態,將觀者引領至將世界視為動態整體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