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湧之處,思無盡
高雄市立美術館「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的跨文化交流與深度對話
撰文│洪昱溱.圖版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藝術收藏+設計 2025年1月208期)
高雄市立美術館「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策展團隊,左起依序為:吳慧芳(高美館資深策展人)、辛友仁(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策展及展覽總監、資深策展人)、吳念澄(高美館助理策展人)、曾芳玲(高美館展覽部主任、展覽總策展人)以及丁彦惠(新加坡美術館策展人、典藏經理)。
高雄市立美術館「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展覽以海洋為世界觀,展現了一場關於生命與藝術的深刻探索。藝術家們批判性地挖掘了性別視角、生態變遷、遷徙經歷等議題,回應了當代人類對環境共存的迫切呼喚,讓我們從人為中心的視角,轉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新思維。此次展覽邀請觀眾走入女性藝術家的宇宙,體驗她們如何在如同大海島嶼般的生命境遇中,以勇氣、想像力與開放的心態,迎接生命的波濤與潮浪。
高雄市立美術館「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聚焦探討當代女性藝術的多元面貌。
攝影│Studio Millspace
●大南方多元史觀三部曲
2018年高雄市立美術館慶祝25週年之際,提出了「South Plus」概念,呈現出對於「南方」這一地理概念的深刻反思與挑戰。這不僅是指南方的地理位置,更是一種心靈上的探尋,旨在撼動人們對於南方「邊陲性」的傳統認知。南方的視野,無論在空間上還是精神上,都是一場創新的解構──如何為其賦予差異性的敘事,強調南方與南方之間的對話,藉以超越地域的界限,展開更為深度的文化交流與碰撞。
首部曲「南方作為相遇之所」,著眼於1950年代以來台灣南部興起的畫會交陪情境,透過劇場式的沙龍氣氛,感受藝術家彼此的扶持,以及現代藝術與歐洲前衛的在地性對話,而時間軸的梳理與系譜的觀察,讓那段時光的低語深深刻入歷史的脈絡。而隨著2023年初第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的推出,焦點轉向了1970至1990年代間「大高雄藝術」的發展過程,探看一群在戒嚴與解嚴、本省與外省、本土與國際、創作與現實夾縫間,不斷吸收新知、反省辯證、尋求同儕認同與存在意義。適逢高美館迎接30週年,館方一開始就擇定以高美館典藏的女性藝術,作為實踐大南方多元史觀的第三部曲主要內容,同時邀請了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與新加坡美術館,以其典藏的東南亞當代藝術作品,開啟跨越地域、文化與思想的對話,將視野自南方城市延展至遼闊的南方海域。
高雄市立美術館「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聚焦探討當代女性藝術的多元面貌。
攝影│Studio Mill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