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相互理解的路徑,由動盪中重煥生機
艾斯莉.西文解析策展潛藏的藝術生態
![](https://artist-magazine.com/archive/image/209-p64-01.jpg)
第9屆亞洲藝術雙年展策展人之一艾斯莉.西文
遊走於伊斯坦堡與巴黎兩地,艾斯莉.西文(Asli Seven)是一名獨立策展人、研究者暨作家,其研究重心專注於虛構與現實的交界處,並以基礎建設、景觀及另類教育法等議題為核心,從中融合實地考察與集體創作。她曾擔任土耳其奧登帕扎里現代藝術博物館(Odunpazari Modern Museum)、伊斯坦堡阿爾特當代藝術館(Arter Museum)等藝術機構的客座策展人。在策展實踐之餘,西文同時投身藝術教育,自2020年起擔任法國蒙彼利埃當代舞學校(MoCo ESBA)與倫敦蘇富比藝術學院(Sotheby's Institute of Art)客座講師,教授當代藝術生產過程並著重於展覽潛藏的敘事形態。《藝術收藏+設計》與西文展開對談,邀請她分享伊斯坦堡與巴黎藝術生態的異同之處、當今巴黎藝術版圖的定位,以及2024亞洲雙年展「所有令人屏息的」的主題意涵。
問:妳的工作與生活往來於伊斯坦堡與巴黎之間。伊斯坦堡和巴黎作為兩種異質性高的社會及生態圈,根據妳的觀察,兩地之間的藝術創作與社群,彼此間有怎樣的同與異?
答:我認為兩者的差異多於相似之處。巴黎代表西方核心,擁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及藝術教育傳統,可稱為現代主義的起源地之一;伊斯坦堡雖屬東方國家,與亞洲領土接壤,它卻已局部歐洲化。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土耳其僅有100年歷史,儘管鄂圖曼帝國在藝術發展上有著悠久的傳統,共和國本身卻十分年輕。此外,在某種層面上,法國的藝術發展擁有「公共支持」這項極為重要的傳統奠基──無論是政府或文化部,這些單位時常為藝術教育、美術館、博物館,以及公共收藏提供充分的資金補助,這是土耳其罕見的現象,土耳其的藝術界向來以私人資助居多,儘管有公共博物館,但它更專注於歷史與考古研究,因此當代藝術在歷史上總是屬於私領域。在法國,藝術教育的普及使得較高比例的人口對參觀美術館感興趣,然而,在土耳其,這種情況相對較不普遍,伊斯坦堡以外的地區如艾斯基瑟希及伊士麥等小城,在過去10年內也有愈來愈多新的美術館相繼成立,儘管這有助於讓更多公眾接觸藝術,但它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法國有著「透過藝術塑造公民認知」的傳統,這也是眾多法國公共美術館數世紀來延續的典範,得以塑造法國人民看待自我的主體性,並透過自身的藝術史來反思,這種情況已持續了很長時間。在土耳其,我們並沒有這種傳統,所以這仍是一項正在進行的工作。
【二月專輯│The Art of Gathering和合與共,當代策展的思辨與實踐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