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身的感知,作為重新定義世界與時空的起點
安東尼.葛姆雷藝術中的知與未知

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
Photo: John O'Rourke © the artist
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的藝術已成為無數著作的主題,無數評論家、策展人、理論家和文學家都曾撰文探討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如同以哲學為核心所啟動的網絡,而他本人也對其不同階段的雕塑作品,提出深入意識、蜿蜒卻直指核心,犀利卻又不失優雅的闡述。葛姆雷是這樣的一位藝術家,他充分理解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在其思想歷程中提出的著名觀點:「語言是存在的棲所。」而他的雕塑世界,大體上是一個充滿了刻意以求、甚至震耳欲聾的寂靜的場域——而這種沉默本身便滿布著思索的路徑,導向存在本身的意涵。

安東尼.葛姆雷2024年作品〈休憩之所II〉,132具紅磚人形雕塑於北京常青畫廊「棲息之所」個展現場
Antony Gormley, Resting Place II, 2024, terracotta, 132 figures, dimensions variable.
Installation view of “Body Buildings”, Galleria Continua, Beijing, China 2024-2025.
Photo: Huang Shaoli

安東尼.葛姆雷2023年作品〈羞澀〉
Antony Gormley, Shame, 2023, cast iron, 161.7 x 59 x 42.9 cm
繼2009年的「另一個奇異」和2016年的「屯蒙」後,北京常青畫廊舉辦安東尼.葛姆雷的第3場個展「棲息之所」,展覽囊括葛姆雷近年來創作的重要雕塑及繪畫作品,藉由運用黏土和鑄鐵這兩種常見的材料,藝術家希望「在當前狀況下重新思考並感受身體」,針對人類與現下環境的關係提出詰問。核心作品〈休憩之所II〉呈現迷宮般縱橫交錯的場域,邀請觀眾身入其中,自行尋找路徑。這座由132件真人大小的人體雕塑所組構的空間,完全由燒製黏土磚堆疊而成,探討了休憩狀態下的人體作為人類主要居所的存在。葛姆雷將磚塊這種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視為「實體化的像素形式」。作品當中彼此垂直、搖搖欲墜的磚塊,堆疊出迥然不同的人體形態,或四肢舒展、輕鬆自在,或如胚胎般蜷縮自保。從畫廊陽台向下俯瞰,穿行的觀眾與水平陳列的黏土人體雕塑彼此互動,創造出動態變化的場域,催生出諸般因人而異的主觀體驗。如葛姆雷所言:「〈休憩之所II〉探討了人體與大地(即地球表面)的關係,並指向兩種截然不同的放棄:其一,人在放鬆狀態下對身體控制的放棄——在沙灘上,我們徹底放鬆,回歸童稚的玩耍;其二,遷徙者被迫或自主選擇放棄故土,尋找新的家園。一眼望去,整件作品彷彿是一堆散亂擺放的建築材料;逐漸地,它們演變成一個城市的模型,進而邀請觀眾共同想像作為內在居所的身體——這些身體有的讓人感覺放鬆自足,另一些身體則呈現退卻防禦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