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壇全人廖修平
1973年,正是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際局勢壓迫下退出聯合國的第二年,許多住在台灣的人,在充滿不安的心情下紛紛移民出國;而當時人在紐約的廖修平(1936-),卻在這個時刻,應母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之邀返台任教,展開他此後半世紀影響台灣藝術發展的生涯,儼然成為台灣藝壇導師型的人物。國立臺灣美術館基於對廖修平藝術上的傑出貢獻,在他九十大壽的2025年,特邀請辦理大型特展,分別從創作、教學、國際活動等面向進行回顧;既與國人分享,也表達對藝術家祝賀、致敬之意。謹分論如下:
壹、創作篇
廖修平長期以來在台灣版畫藝術上的推廣與貢獻,為他贏得「台灣現代版畫推手」及「版畫師傅」的美稱,但若因此以為廖修平的創作僅止於版畫,則顯然是一種誤會。
事實上,廖修平的藝術創作最早即從油畫入手,後雖以版畫聞名,但其類同的風格,許多是以大型的油彩畫布完成,且手法多樣,特別是對「貼金箔」的處理表現深具華美、典雅、莊嚴的東方特質,而後期更有立體雕塑、裝置藝術的創作,值得深入認識、理解與賞析。
出生於台北、成長於萬華的廖修平,1954年高中時期即以油畫作品入選台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以下簡稱「全省美展」),題材以台灣本地風景為主軸;1962年前往日本東京教育大學進修後,題材逐漸轉為台灣廟宇,而廟宇建築的對稱性、莊嚴性及民俗性的東方特質,也成為對抗當時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一種力量,更成為廖修平之後版畫創作的基本風格。
現代版畫藝術的接觸,也是起於留日時期。當時的東京教育大學並無版畫課程,但日本百貨店展出的西洋現代版畫展,包括當時仍在世的畢卡索(1881-1973)、夏卡爾(Marc Chagall, 1887-1985)、達利(Salvador Dalí, 1904-1989)等人的作品,都帶給廖修平極大的震撼。他因此向許多校外的優秀版畫家請益、學習,並參加日本版畫協會的展出,1963年更以〈墨象連作A〉代表中華民國參展巴西聖保羅雙年展。

之後,由於修習高橋正人的「視覺設計與構成原理」課程,廖修平的創作風格逐漸走向強化東方哲學思維的構成表現,也就是一種講究對稱、講究雙數、講究畫面的平和與秩序,乃至一種和諧、穩定、倫理的精神世界。而這樣的特質,在1965年留學法國巴黎,進入海特(S. W. Hayter, 1901-1988)教授的版畫十七工作室(Atelier 17)後,更獲得全面性的啟發。雖然1965年他也以油畫〈巴黎舊牆〉獲得法國藝術家沙龍(春季沙龍)的銀牌獎,而另一件油畫〈巴黎街景〉寄回台灣,亦獲得1966年全省美展西畫部首獎的榮譽;同時期以一版多色金屬版蝕刻創作的「台灣寺廟」系列版畫,即成為同年(1966)在台灣省立博物館(現國立台灣博物館)個展的主要內容。

此後,廖修平即在版畫、油彩等多元技法的開拓下,成就了一系列風格鮮明的創作主題,依時間序大致可歸納為:「墨象」系列(1962-)、「廟飾」系列(1963-)、「門與生活符號」系列(1966-)、「太陽節」系列(1969-)、「四季與田園」系列(1978-)、「園中雅聚」系列(1990-)、「木頭人」系列(1984-)、「窗與牆」系列(1988-)、「結與默象」系列(1999-)、「夢境」系列(2003-)、「節慶之柱」系列(2007-)以及「吉慶」系列(2023-)等。
廖修平的系列創作經常是循環、持續性的發展,其中尤以「門與生活符號」系列更是2008年之後巨幅創作的主題,即使至2024年間仍持續創作,毅力驚人。
綜觀廖修平近八十餘年的創作,可歸納出幾點特色:
一、創作始終不離生活經驗。從早期的風景畫到之後的各種系列,都和個人生活經驗、感受密集關聯,且表現東方文明特有的觀點與思維。

二、創作的媒材多樣、手法多元。不論是版畫創作的各種技法,加入浮雕、漸層;油畫也是以貼金箔、多幅並置等手法,乃至後期的「夢境」系列與「節慶之柱」系列運用裝置、立體的手法,在在展現出單純中有繁複、生活中具尊嚴的華美氣質。
三、在創作的內涵上,廖修平始終巧妙地融合「傳統」與「現代」,優游於「入世」與「出塵」間、穿梭於「俗世」與「聖境」間,也在「真實」與「虛擬」、「華美」與「寂寞」間,予人溫馨、平和、內斂、秩序的心靈感受。(全文閱讀598期藝術家雜誌)
【3月專輯│廖修平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