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生活的片刻美好,摺出一方理想景致
莊普的羅東文化工場天空藝廊個展「摺景」
極簡的形式語言透過異材質的拼組與黑、白、灰三種低飽和色塊的引領,以及簇擁這些主題,布滿畫面的小方格塊運用先割、後摺的反覆手法創造淺浮雕般的景致。步入羅東文化工場天空藝廊展間,引導觀眾看展的這批作品,是莊普造訪宜蘭時寫下的該地印象。他有感於自台北出發前往宜蘭的風景轉換,綿長的雪山隧道盡頭,踏入宜蘭土地後映入眼簾的是廣闊的田地與坐落其間的房舍。作品中以割紙與摺紙創造的造形及其陰影比擬為稻田生長的樣態,間或顯現的留白、色塊與剛硬材質指涉道路或建築物,此種運用簡化的語法描繪的美景,在形式上回應自1970年代末開啟的標誌性方格畫作,同時藉由如同以鳥瞰的視角譜寫的藍圖,隱含「以摺法造景」、往後欲轉向立體作品發展的可能性。

藝術家莊普(攝影:曾筱如)
2023年甫於國立臺灣美術館推出跨年度的大型個展「越野的靈光」,2024年又在東和鋼鐵文化基金會「國際藝術家駐廠創作計畫」的邀請下於東和鋼鐵苗栗廠區駐廠創作,並發表兩檔駐廠創作聯展。對莊普來說,前者是在四十餘年的創作生涯中難得匯聚並梳理歷年作品的大型回顧展,後者在鋼鐵廠與鋼鐵為伍的一個月駐村期間,他把握大量將紙本轉至空間呈現的實踐機會,共計完成十一件作品。這些作品巨大卻巧妙運用色彩、線性,或像是經由剪裁達到輕巧活潑的幾何外形,其中不乏以留存四十多年的手稿與畫作為範本的創作。上述的兩次經歷突顯莊普近期頻繁推出展覽與發表新作的衝勁,同時在羅東文化工場的個展也於不同程度與兩者關連和呼應。

「 莊普:摺景」展場一景。左至右:莊普 不真實的記錄 2024 紙本、鋁製品、壓克力、粉彩畫布 145×112cm;莊普 來自時空外的低語 2024 紙本、鋁製品、壓克力、粉彩畫布 145×112cm;莊普 123木頭人(裂變)(局部) 2024 木材 尺寸依場地而定
(圖版提供: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莊普提及此次的展覽所屬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是在「越野的靈光」獲得廣大回響後向他提出邀請,該展實屬為完整呈現莊普藝術思想的一次成功展覽,在國立臺灣美術館佔據半數展場空間、以打破現有展場設置的隔板和突破格局的方式陳列,充分又彈性的在各個展區帶來1980年代至今具標誌性的系列作品,包含歷經不同階段在矩陣排列的方格中,利用蓋印的方式累加創造的大小尺幅畫作,以及自生活的感悟所銘刻的多元媒材和表現的作品。在羅東文化工場的展出可以說是由莊普全權操辦,他在甚短的半年籌備期內帶來大量新作,搭配的早期創作則意在展現自身脈絡,最終透過卅八件/組作品呈現於大型回顧展後的生活觀察。與此同時,他邀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助理教授游崴擔任策展人,開啟於「摺景」的命題下閱讀此次作品的新視角。

右牆:莊普 你就是那美麗的花朵(局部) 1997 複合媒材裝置 尺寸依場地而定 於「莊普:摺景」展場一景
(攝影:曾筱如)
莊普表示,關注並指出自己運用「摺」的手法創作,游崴是第一人,也是在他點出自己是運用「『以摺法造景』的形式語言實驗」後,由此察覺這道手勢實際上與個人的生命歷史密切相關。例如由二哥帶領,以剪紙、摺紙而後讓其站立桌上等把玩紙上玩具的兒時記憶,還有牽起1980年代與亦師亦友的林壽宇在咖啡廳談論藝術時,看他或剪或摺地透過隨手拿取的香菸盒與火柴棒演練作品的回憶。後者凝聚年輕藝術家共同探索藝術創作突破平面的方式,進而催生1984年的「異度空間:空間的主題.色彩的變奏」與1985年的「超度空間:色彩.結構.空間––存在與變化」,兩檔展覽標誌著台灣視覺藝術的重要轉向。其中,展出的〈來去自如遨遊四方〉以彎折細長的不鏽鋼管造出形狀,手法上即像信手摺細絲般讓它站立於空間中。當時的構想與創作,如今看來已暗藏摺景的線索,莊普更進一步提到自己還留有許多當時的構思待實踐,除此之外這次率先決定展出的三件/組作品,即是在東和鋼鐵苗栗廠區駐廠時實現彼時草圖的雕塑:〈旋風〉、〈V行〉與〈三朵煙圈〉。(全文閱讀598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