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化寫實與抽象的邊緣
曾新耀的寫意肖像與人物繪畫
對於旅美藝術家曾新耀及其作品的印象,他游移在印象寫實與抽象之間的城市風景系列繪畫應更為台灣的觀眾所認識,而他其實亦相當善於肖像畫與人物畫創作。作於2011年的〈從沒告訴過妳〉,描繪一對站在牆邊的男孩和女孩,他們微微側頭,視線看向相反的方向,兩人看似沒有直接的互動,但從他們手上都拿著冊子的共同點以及臉上的微表情和肢體動作,流露出的是兩個孩子間對彼此的在意。這是曾新耀將人們在成長過程面臨的離別卻不懂得如何表達、來不及訴說情感的意境透過畫筆呈顯,連結觀者自身經驗,這件作品獲得美國肖像協會(Portrait Society of America)2012年國際肖像比賽傑出優異獎。
1986年出生於台北的曾新耀,自幼展現出對藝術的興趣與天賦,2004年高中畢業後移居美國威斯康辛州,在舊金山藝術大學(Academy of Art University)完成學業後以舊金山為據點生根發芽。他陸續於2009年和2012年取得美術學士(B.F.A.)及創作碩士學位(M.F.A.),以新秀之姿嶄露頭角,幾年來參加如美國肖像協會國際肖像比賽和委託肖像類組、藝術復新中心(Art Renewal Center, ARC)人像類別、美國《西南藝術雜誌》(Southwest Art Magazine)藝術卓越競賽等繪畫比賽表現突出,多次獲獎,且發展的都市景觀作品也持續精進,形塑出其標誌性風景語彙,同樣備受矚目。2014年,藝術復新中心授予曾新耀「ARC現代大師」(ARC Living Master)之名,對他寫實繪畫技術的純熟掌握兼顧當代求新的創作實踐表達肯定,2018年曾新耀獲得美國肖像協會「簽署地位獎」(Awarded Signature Status),也顯示出他在美國藝壇已經站穩腳步,定期發表新作,也在2020年於台北的晴山藝術中心舉辦在台灣的首次個展。

曾新耀出身於學院的專業養成,在求學期間奠定紮實的古典人物繪畫技法基礎,他充分善用學校的教學資源與環境,在正規必修課程之外的課餘時間亦積極加入美術系、插畫系所開設的工作坊,其提供指導老師和人體模特兒讓學生自主免費參加,加強人物素描、寫生速寫、肖像繪畫的基本技法訓練,透過密集且不斷地鍛鍊,以及與師長和同儕之間的良好互動下,思考自身藝術創作的追求。在校時,讓曾新耀印象最深刻且受到影響甚深的課堂之一,是舊金山藝術大學美術系系主任克雷格.奈爾森(Craig Nelson)帶領的「速寫研究」(Quick Study)。曾新耀回溯道,有別於其他課程對繪畫畫面力求極致與精心雕琢,這門課程的用意在於引導、培養學生發展作畫時立即的判斷能力與觀察力,須在極有限的時間內──一幅畫只花廿五分鐘或四十五分鐘完成,一整天的課堂可練習六件至八件小作品,雖然畫作尺幅不大,題材則包括靜物、人物、風景等,旨在訓練如何有效、果斷地捕捉人物特徵和對光影變化的敏銳感受,以及下筆及使用色彩時的精確度與反射直覺。在這樣的學習和磨練過程中,「漸漸影響我在創作上對『形』的探究,不再僅是畫得『像』和『真』,而是追求一種結合創造力、想像力和技巧上的卓越;畫的是意境與整體畫面感」,曾新耀表示,而他的繪畫也從原本寫實的手法逐漸展開轉向。

這樣的創作意識,也對應了曾新耀對美國寫實主義藝術家理查.施密德(Richard Schmid)的景仰,啟發他對於人物畫創作的觀念與美學傾向。他分享道,最初被施密德的作品所吸引,源自他在繪畫中從容不迫、豪放瀟灑卻不失精準的筆觸,還有豐富且細膩的色彩變化以及比例拿捏到位且耐人尋味的構圖。他猶記在大二課堂看到施密德現場創作肖像的示範教學紀錄影像時內心的震撼,對於他在創作當下的全然沉浸與歡快,彷彿全身每一個細胞都為此時此刻服務的高能量投入,同時並樂在其中,那樣的境界深深觸動著他,也讓他領悟到以簡馭繁的道理。自學院訓練出身,曾新耀明白也掌握肖像創作對於畫者繪畫技術的高度要求,以及在畫面中處理多種複雜資訊的能力,而他現階段更傾向於以生動、寫意的方法探索肖像畫的表現性,他舉美國藝術家沙金(John Singer Sargent)的肖像畫為例,其俐落、簡約的筆觸在形構畫面重點部分時點到為止,不停留在細節上做過多反覆的修飾和描繪,亦能達到兼備形神的人物個性,也是他相當欣賞的創作特質。「如何用一、兩筆即能交代畫面故事,而不是用廿幾筆」,如此減法的做法得以成立,立足在堅實的素描基礎與對油彩顏料特性的駕馭。對於畫面的簡化,以及如何張馳有度地平衡虛與實之間的那個「度」,以充盈運用在整體視覺表現,同時更要靈動地展現作畫對象的神韻,成為曾新耀近年來發展與琢磨的個人風格。(全文閱讀600期藝術家雜誌)
【5月專輯│當代肖像繪畫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