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肖像做為探問世界的方法
羅展鵬的人物肖像繪畫與時代感知
羅展鵬是一位貫徹寫實肖像繪畫的藝術家,以精準捕捉人物神貌的作品為人所熟知。在他細膩而純熟的筆法下,觀者常沉浸於他對神情與面部細節的高度掌握。然而他追求的從不僅止於描繪對象的外在形貌,而是從自身所處的時代境況與擬欲探究的人文精神出發,引領觀者進入深層的觀看體驗,進而意識到繪畫承載的不只是視覺表象,更是一場關於歷史、文化與自我認知的多重對話。
2009年,羅展鵬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西畫組取得碩士學位之際,推出極具個人風格的首檔個展「草莓族工作室入侵」。他以自身所屬、常被視為抗壓性與承受挫折能力低落的「草莓族」世代為題材,描繪一群身處社會價值轉型期的年輕人,如何在掙扎中尋找自我定位。畫中人物或以張揚的造型與姿態示人,或露出明顯的身體傷痕,揭示了他們外放姿態下的空虛、矛盾與身分焦慮,呈現出一幅幅介於倔強與迷惘之間的青春群像。這批作品既是真誠回應自身的處境,也奠定了觀眾對他的初步印象──一位初試啼聲便展現出深厚繪畫功底與強烈自我表述的藝術家。

此後,他陸續發表「白面者」、「霧行者」、「墨嵐」、「被歷史改變的人」與「改變歷史的人」等系列作品,以及今年開啟的「思鄉症」系列創作。這些作品在形式上靈活遊走於油彩、壓克力、墨水等多種媒材,展現出豐富的視覺層次與表現手法。然而對羅展鵬而言,這種媒材與形式的轉變從來不是單純風格上的切換,而是隨著生命經驗的積累與文化認同的演變,自然形成的一條持續探索的創作路徑。以「改變歷史的人」與「被歷史改變的人」為例,前者描繪歷史名人肖像,象徵引領時局與書寫歷史的掌權者;後者則以孩童為對象,他們激動吶喊或包裹紗布、直視觀者的姿態,猶如歷史場域中匿名又無助的犧牲者。兩個系列同時發表並相互映照,形構出彼此指涉的權力關係,以及歷史與個體相互交纏的畫面結構。而再度拾起墨水創作的「思鄉症」系列,是羅展鵬於2024年取得傑出人才移民(EB1-A)綠卡、並於同年12月移居洛杉磯後,自當地生活經驗中逐步醞釀而出的作品,映現他對文化移動與身分感知的深層感悟。「思鄉症」在畫面上營造如水墨渲染、強調線條與浮世繪般的裝飾性元素,除了鎖定閱讀大批新作的對象是美國觀眾,更展現藝術家在他鄉對文化根源的追尋,以及透過整合過往創作脈絡,呈現出兼具東方底蘊與當代精神的藝術面貌。
羅展鵬分享自己的繪畫養成歷程,可追溯到中國文化大學美術學系在學期間獲得的多項繪畫獎項,以及由獎金資助而展開的歐洲遊歷。當時他以巴黎羅浮宮與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等收藏經典名作的著名館所為起點,在有限的旅程中幾乎全天候地駐足在美術館裡,全神貫注地觀察古典油畫的肌理、光澤與質地。他特別著迷於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作品中那種獨特的柔和光澤與溫潤質感,這種畫面質地在台灣當時的美術教育體系與創作環境中相當罕見,甚至鮮少成為討論的焦點。羅展鵬形容這種質感宛如養茶多年後在茶具表面積累出的細膩光澤,是一種難以用言語準確形容、卻能深刻觸動感官的物質美感。
回到台灣後,他全力投入材料與技法的研究和實驗,從研讀大量書籍與畫冊,到嘗試自製顏料並模擬古典藝術家的作畫流程,試圖重現歐洲所見的繪畫質地與精神。這段近乎將自己放回上個世紀、重新探索油畫本質的自我訓練,最終雖因材料獲取不易,加之半年僅能完成一幅作品的緩慢節奏,與當代生活步調難以調和而不得不中止。然而這段歷程卻讓他深刻體悟到立足當下的重要性,進而促使他轉向運用觸手可及的材料,建構出一套呼應當代文化語境的繪畫體系。除此之外,羅展鵬亦參考達文西自我訓練的方式,畫人物素描時從描繪骨骼開始,依序長出肌肉、生成皮膚和毛髮。這種由內到外的繪製過程不只是技術上的鍛鍊,更是在建立一種觀看事物的方式,逐層堆疊的容貌與軀體因此猶如真實肉身,在皮相下承載的不只是形貌,而是歷經時間淬鍊而成的存在。

羅展鵬也提到,羅浮宮等美術館中展出的名作,其實有不少是尚未完成的作品。畫面中遺留的筆觸與未盡收束的結構,反而更加清楚呈現當時藝術家對形體與質感處理的邏輯和脈絡,而這些未完成的作品也成為他直接向古典繪畫大師學習的最佳途徑。他說:「我們看到的古典繪畫大師作品都是他們重現眼睛所看到的世界,而非再現這個真實的世界。他們重現的世界,是自身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或許正是這項發現,使羅展鵬從未陷入對寫實技法本身的窠臼。他對技法的掌握並不以還原為終點,而是做為觀看與理解世界的手段。這樣的認知也讓他的創作視野得以超越形貌與物質層面,進一步探索情感、文化與時間在畫面中留下的複數痕跡。(全文閱讀600期藝術家雜誌)
【5月專輯│當代肖像繪畫風貌】